母愛的權限:家有三個資優生的教養筆記
代序
媽媽辛苦了 /
許舒堯
當我們三兄妹得知媽媽在寫一本關於我們的書時,各個心裡忐忑不安:「不曉得什麼尷尬的糗事會被抖出來?」心裡更是惶恐:「我們又不是已經功成名就,憑甚麼站出來『獻寶』?求學的過程中遇過太多聰明才智勝過我們千百倍的同學,我們有何德何能被拿來當典範?」
瀏覽過本書的初稿之後心裡稍稍的釋然。這本書不是關於我們,而是關於母親的教育理念及多年來的辛苦付出。讓我想到母親這個世代的女性特別辛苦,一方面仍然受到傳統相夫教子角色的束縛,一方面又要為自己的事業打拚。尤其母親不只要照顧我們與自己的事業,還要支持父親以及照顧外婆(母親是外婆的獨生女),光鮮亮麗外表背後的辛酸真是不為外人知。如今我們三兄妹都年滿三十,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是至少各個都很踏實的為自己的未來在努力。母親的歲月及付出換來的不是財富或是文憑,而是丈夫的成就及子女們的未來。我想,她需要,也值得一點掌聲以及肯定。
成長很難,為人父母更難。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能力、個性及才華。適用於我哥哥身上的法則,不見得適用於我或我弟弟,或是讀者您的子女。我是學化學的,每一個元素或反應都有通則,但是最精彩的還是數不盡的例外。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能理性的思考面對每一個成長上的課題,認真的傾聽自己及對方(子女或父母)的心聲,成長必定會是一個豐富心靈的歷程。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愛。有一次我跟王金龍老師(我小學時的數學家教及一直以來崇拜的對象)聊到母親,他說我媽媽令他印象最深刻以及最佩服的地方,就是她那無窮盡的精力及愛心。有人說,要當個好老師是教不來的,或許我們也可以說要當稱職的父母是教不來的。因為愛,關懷,付出,都不是課堂上能傳授的東西。我們何其幸運,母親有勇氣、能力、愛心來帶大我們。我們怎能不好好砥礪自己,好好的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呢?
西元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於波士頓
(本文作者為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現繼續求學,努力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鋼琴家。)
【內容連載】
就讓他去做白日夢吧!
想想看,不做白日夢孩子怎麼會有夢?沒有夢怎麼會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呢?
西方國家把資優生說成「gifted child」,真是詮釋得太棒了──如果孩子天賦異稟,就是一份上天給父母最棒的禮物,求之不來。所以,我也一直把我的三個孩子,當作是人生裡最珍貴的禮物。
由於我的生理期不規則,幾時懷孕抓不準,三個孩子都沒有預產期。老大乖乖被催生出來,老二三進三出產房才呱呱墜地,老三出生時胎盤、臍帶已經鈣化,所以孩子來到人世的過程都飽受煎熬,主治醫師說不能保證我的安全(產台上的我心跳一三○,整個妊娠期中,心跳都在一百以上,每天最多工作四小時就得躺下來)。因此很擔心孩子出生後會有狀況,沒想到個個都很特別,三個小孩的特質都不同。
哥哥的個性從小乖順,肚子餓時從不會大聲哭號,總是循次漸進,輕輕ㄟㄟ幾聲,沒人理,略大聲一些,再沒人理,才「正式」哭,讓我知道他餓了,該餵他喝奶了,有時間從容準備。
弟弟就完全相反,肚子一餓就哭得聲嘶力竭、驚天動地,不馬上把牛奶塞到他嘴裡是不行的。
至於女兒則「正常」一些,用奶嘴可哄一下,不像那兩個男生,從來不吸奶嘴。最近問了哥哥,他說:「我才覺得大人很奇怪,那東西又沒有味道,不能吃,幹嘛盡往我嘴巴裡面塞?!」
生老大後我因為產褥熱,發燒好幾天,吃了很多抗生素,醫生擔心我餵母奶會影響小孩的健康,建議暫停,所以老大只喝了七天的母奶。很遺憾他並不是喝母奶長大的健康寶寶。公平起見,後來兩個也都只喝牛奶。
當時我回嘉義娘家坐月子,有一天虛弱的躺在床上時,突然聽到「啪啪」兩聲,竟然眼睜睜看到老大從嬰兒籃裡連著兩個側轉翻,摔了出來,趴在水泥地上大哭!
我的阿媽是資深助產士,看到這種情況不禁驚呼:「我幫人家接生一輩子,也沒看過出生二十天就會翻身的孩子!妳生的是哪一款啊!」
外子很幽默的說:「那大概是他的運動神經特別發達吧!」沒想到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他,是物理神經發達,書讀得特別好!
由於我和先生都在台灣醫界這個大染缸打滾多年,不至於自詡清流,但敢拍胸脯說我們恪守本分,善盡醫者的義務,努力的在這個領域裡做自己該做的事。因為幫助病人,也可以讓自己得到很大的快樂,是金錢換不來的,所以打從心底希望老大走對路,於是,我開始「耍心機」誘導他。
當年他台大醫科畢業,高分考過GMAT,台大教授招手要他去讀EMBA,他卻跑去申請美國MBA。我特地跟他商量,念MBA花費很貴,我們家的經濟狀況頂多只能供應他一年。如果他申請到全美排名最頂尖的前三大學校,我只得咬牙讓他去。不過,我建議不妨也申請對醫科生來講比較好進的哈佛公衛試看看,以他的條件應該沒問題。先進去讀,看看好醫生的榜樣,再決定自己要當什麼樣的醫生。
「爸爸媽媽已經選擇不當賺大錢的醫生,你有你自己的人生,出去看一看,再決定你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讓孩子知道,我們願意花錢讓他去全世界頂尖學府看一看,一個所謂的好醫生該怎麼做。就這樣開啟了他的追尋之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不要太在意細節,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懂得那麼多。孩子是過客,長大以後翅膀硬了就往外飛。他們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也有自己的人生。
朋友們總說,我的孩子優秀是因為他們天生資質好,我想,資質好只占一半,有一部分則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態度。我從來不是給孩子寫十種參考書、要求考試一百分的斯巴達母親,反而是給他們一個悠遊成長的環境,讓他們有時間做做白日夢。想想看,不做白日夢孩子怎麼會有夢?沒有夢怎麼會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呢?
學區當然很重要──從教養看人格
大家常常說台灣的教育很失敗,雖然教改引發很多討論,但我認為一個人的教育成不成功,還是得從家庭教育做起。
「品格決定一切」,是這個世紀親子顯學的一句響亮口號,也是我十分認同的教育理念。多年來,我對孩子付出最多心力的地方,莫過於品格的教養。
不久前南美洲一場業餘足球友誼賽,讓全球看傻了眼。參賽者之一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因為對手衝撞而勃然大怒,竟用膝蓋狠頂敵隊後衛選手的下體,直至對方不支倒地。這個行為被現場觀眾拍下,立即在網站上瘋傳。手握大權的總統無法展現君子之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境界,也就罷了,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流氓行徑,確實令人錯愕與不安。而培養出全球首隻克隆牛的韓國幹細胞專家黃禹錫造假的消息,更是舉世震驚,一個民族英雄剎那間殞落。
放眼今日世界,多少位居高位的領導階層,或身繫公理正義防線的法官與學者專家,擋不住私利的誘惑而做出有害公益的決定,說明擁有良好的品格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大家常批評台灣的教育失敗,教改也引發很多的討論,但我認為一個人的教育成不成功,還是得從家庭教育做起。人多必然有競爭,世風日下,人心若是汲汲營營,只想著有我無你,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再好的制度也會生出弊端。
在我的教養觀裡,教出好品格和考上好學校一樣重要。因此,三個孩子從小到大的行為與舉止,總是被我用放大鏡來檢視。為了讓還算單純的三個孩子,不沾惹惡習,我從善如流選擇學區。古代孟母三遷,而我也不免俗的為了學區,咬牙買下好地段的房子。我曾在兩個星期內買下一間房子,只為了讓女兒就讀師大附中國中部。
為了不因繁重的診所工作而疏忽對子女的教養,事先當然得花時間計畫,所以早在孩子學齡前,我就做好學區的安排。
老大三歲那年,母親特地從嘉義朴子國小退休,到台北幫忙照顧孩子。那時住家的學區是東門國小,我算計一下,學校距離住家有段距離,而以我的情況根本無法每日接送小孩上下學,所以便開始物色更適當的居所,最後挑中敦化南路位在學校旁邊的房子。買下這間房子,除了喜歡盎然的綠意與價格適中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從住家客廳就可以看到路口的糾察隊和導護老師,讓我可以一邊從事「家庭副業」,一邊看著孩子上下學。做好完善規畫,才能在顧及工作的情況下,游刃有餘的管教孩子。
很多孩子原本在家的行為規範都很好,但是到了學校後受到同學的影響,學了很多粗話或不好的習性,日子一久,品格受到影響而產生偏差。所以,孩子的就學環境非常重要。我並非特別推薦哪些學區或明星學校,只是提醒家長們環境對孩子的品格形塑具有無形的影響力,攸關孩子的一生,輕忽不得。而事實上,大家不得不承認,明星學區之所以成為明星學區,孩子的素質較為整齊是不爭的現實。在能力範圍內選擇適合孩子的學區,是家長們必須重視的一門功課,因為有好的家庭教育,還要有好的學校教育才能相輔相成。
在為孩子選擇學校之前,前提是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與個性,也要花點時間打探學校的風氣,用以衡量孩子適合的學校,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做法。
你說學區重不重要?當然很重要!建議把學區選擇列為教養子女的要務吧!良好的品格是做人處事的根本,是人存在淘淘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基石。孔子說:「本立而道生」,品格所產生的力量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寬廣的人生大道。心安理得的快樂或許不被列入世俗成就的衡量指標,也沒有辦法像成績或技能一樣能以「優秀與否」來界定,然而,這卻是為人父母者可以送給孩子一生最有價值的禮物。
學英文當然要趁早
學者專家們總是關在象牙塔裡談教育,考慮過多,反而把事情過度複雜化。務實派和學院派總是會吵架,因為學院派不肯走出象牙塔,看不見務實的需求!
語文的學習到底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以前就有兩派說法。一派說法認為愈早愈好,一派認為不必操之過急。關於這點,我的經驗告訴我──當然愈早愈好。
主張不要太早學英文的人,應該是認為孩子對自己的母語都還未熟悉,太早學第二外語只會讓孩子錯亂。即使真的錯亂又如何呢?雖然有人批評新加坡人的英文不標準,但是Singlish應運而生,印度英文也是。碼攏ㄟ通!
在我認為,語言一定要在地化、生活化。它是一種用來溝通的工具,並不需要把它當學問一樣研究,所以,何必太在意文法對不對、優不優雅呢?論文、文學當然另當別論。所以說,英語、英文是不同的,師大英語系與台大外文系也是大不同。
現在台灣的整體環境已經國際化了,會講中、英、日文的人比比皆是,還有台語、客家語,怎麼還有人在討論學英文不要太早這個議題呢?我總認為,學者專家們總是關在象牙塔裡談教育,考慮過多,反而把事情過度複雜化。務實派和學院派總是會吵架,因為學院派不肯走出象牙塔,看不見務實的需求!我自小聽慣家母與友人台、日、國語的交談,對日語有如母語般的親切,學起來自然是事半功倍。
其實,孩子學習才藝是好事,如果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是最好不過。但是,如果孩子覺得是種負擔,那就不太好了,可能會適得其反。
究竟什麼時候才是孩子接觸外語的最佳時機呢?
大學時,我曾經修過兒童心理發展學。一般來說,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年齡階段。正常兒童四歲時便可以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而且也能學會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果想將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好的話,在這個階段開始學習是最好不過。因為隨著年齡愈長,母語習慣已形成,發音機制逐漸穩定並限於母語,再學外語就有語音干擾,會困難很多。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孩子最好讀雙語幼稚園。
認為太早學外語會干擾母語學習的專家學者,不妨請務實的想:如果母語有一天在生活上的運用被束之高閣,母語會不會被干擾,有那麼重要嗎?我的原住民嚮導說,如果他只有多餘的100元當學費,當然會給小孩學英文。研究過語言學習的人知道,我們在發音時會牽動口腔內許多部位的小肌肉,年齡愈小的幼兒,口腔肌肉尚未定型,在牙牙學語階段,口腔肌肉的運用靈活度相對也會比較高。
此外,由於幼兒期模仿力極強,母語的使用還沒那麼成熟,反而比較不會受到母語的干擾。相對來說,如果有外籍老師教學,比較容易學到一口純正的美語或英語。
再者,從學習生字及句型總數量來看,愈早學習,優勢愈大。因為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優劣,都和所記憶的句型及單字數量有關。如果一天學一個句子,日積月累下來,孩子記下的生字、片語、句型愈多,愈能了解上下文,不但能提升閱讀的能力,寫作時一定也能得心應手。總而言之,拉長學習的時間,孩子的學習負擔自然就會降低許多,學習的過程也會比較輕鬆。
從上述各點來看,有能力早點讓孩子學英語,確實會讓孩子日後相對輕鬆,並且占很大的優勢。親愛的父母們,千萬不要錯過幼兒時期學英文的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