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從心選擇的人生

<前言>從心選擇

■選擇的力量

二○○九年八月三日,美聯航UA888次航班緩緩地在加州降落,我又一次來到了這座再熟悉不過的港口城市—舊金山。

我曾經在這裡起飛、降落過無數次。現在,眼前的一切如同油畫般慢慢展開:陽光一如既往溫暖地照耀著水面,空氣裡有股微甜的清新味道,遠處舊金山灣的海水灰中微微蕩漾著湛藍,橫跨在海面上那座著名的磚紅色大橋,剛毅挺拔,泛著陳舊的歲月光芒。

坐在駕駛座上,我搖下車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早晨清冽的空氣,好像在用心感受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心情。我閉上眼睛,再問自己一遍:「你,準備好了嗎?」

「是的,我已經準備好了!」一個來自於內心深處的聲音做出回答。

我知道,在這裡,我又將做出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

儘管前面充滿了懸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內心的聲音。我知道,只有follow my heart(追隨我心)的選擇,才能激發起身體裡最大的潛能,拚盡全力向下一個目標靠近,一如過去很多選擇曾帶給我類似的人生體驗。

我無法忘記一九九○年夏天那次來到加州的情景,那時我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選擇。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的我是卡內基.梅隆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只要再堅持幾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終身教授)的職位。這意味著終身的安穩,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電腦系中作研究。但是蘋果公司希望我放棄這一切,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蘋果公司的副總裁戴夫.納格爾對我說的話,他舉著一杯透亮的自釀葡萄酒對我發出邀約:「開復,你是想一輩子寫一堆像廢紙一樣的學術論文呢?還是想用產品改變世界?」

這句話直擊我的軟肋,點燃了我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夢想。「Make a difference」—「讓世界因我不同」,一直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時期的哲學老師最為推崇的人生態度。想像一個沒有你的世界,讓有你的世界和無你的世界作出對比,讓世界由於你的態度與選擇發生有益的變化,老師說,這就是人生存在的哲學意義。Make a difference,將人生的影響力最大化,提供給我一種思考與世界觀。

一九九○年,我作出職業生涯中第一個重要選擇—我放棄了終身教授職位的追尋,加入了「改變世界」的行列。這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無盡的驚喜。

■幫所有年輕人圓夢

是的,這就是我新的選擇了。

從一個資深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裡脫身而出,變成一個帶領年輕人的創業者,一個網路「創新工場」的帶領者,一個創業者的教練。我相信,我還能找到從無到有創建一個機構的熱情。對於新的公司,我想會有不只一筆的巨額資金來自四面八方。但我相信這並非普通概念上的創業投資,盼望著飛速取得回報,也不同於人們所熟悉的「天使投資」,把金錢投入一個看好的項目。我們要做的是從無到有地建立、投入、孵化,不離不棄的指導、跟蹤、一直到它們羽翼豐滿。

審視自身,為什麼我的內心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呢?我想,我與自己在攻讀博士期間的同學蘭迪.鮑許教授有著十分相近的想法。罹患胰腺癌的蘭迪在過世前曾經做過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影片在不同影音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演講」。蘭迪除了告訴人們應該不斷打破自己內心的磚牆,克服恐懼追尋自己內心的夢想之外,還講到了真正偉大的目標:那就是,幫助別人完成夢想,做一個助人圓夢者。後來他的書《最後的演講》同樣風靡全球。

他說:「我發現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情。」我越來越相信,當我已經完成了很多夢想之後,我更大的願望是幫助年輕人圓夢。這將比某個個人單獨的成功更具有意義,也可以將我個人的力量盡可能地放至最大。

我一直認為蘭迪所說的「Lead your life」(引領我的一生)這句話既簡短有力又意味深長。「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過一生),也就是說,不要只「過一生」,而是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這些,人的一生就不會再有遺憾。而如果說之前的選擇是在一個框架之下,那麼現在的選擇,更有「Lead my life」的色彩。

因此,我熱切盼望著和年輕人並肩作戰的日子,那將是一段更為大膽、更未知的旅程。

這就是我最新的關於選擇的故事。在我寫的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出人的一生將會面臨著無數的選擇,每一步走出都會決定著「人生下一步」這個嚴肅的命題。它如此玄妙,又如此令人緊張。很多年輕人都在不同的場合問我,怎樣才能擁有選擇的智慧?

我的答案就是反覆叩問自己的內心,向人生更遠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囂所迷惑。

正如同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經勸慰年輕人的那樣:「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你未來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選擇中。


〈寫給台灣的讀者〉未來,是一場無窮的機遇

台灣,是我留存童年吉光片羽的永恆故鄉,也是我初識人生伴侶的美麗境地,更是我展開雙臂、迎向新世界的人生起點。

二○○六年,因Google台灣工程研究院成立,我回到了台灣;爾後新書《做最好的自己》出版,讓我有機會前往台大、清華、交通等大專院校演講,也分別與馬英九總統、詹宏志先生……等重要人士進行對談。當時的短暫造訪,我內心的感受是:久違了,台灣!一切感覺是這麼的新穎與美好。

在前後的幾次接觸,以及我始終對海峽兩岸青年的關注中,深覺台灣的年輕人相當有潛力,這可以從Google台灣團隊近年來的傑出表現中獲知,它不僅已在香港成為NO.1的搜尋引擎,在台灣加倍了市場份額,更是亞太區負責iGoogle的團隊。

還記得我曾經提出,二十一世紀人才是未來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個世界需要嶄新的領導力與人才標準。

二十一世紀人才的特質為何?我想,除了誠信的價值觀、多元化的成功定義、快樂積極的人生觀、勇於追求夢想的心之外,還需要把世界觀當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至於二十一世紀的領導力,最重要的不是戰略和執行,而是要懂得如何妥善運用自己的情商與品德,將員工和公司放在第一位,並使用多元化的管理策略,營造一個開放、舒適、平等的工作環境,讓優秀人才得以充分發揮潛力,自由創意地展現特長。

台灣的青年學子們,若能據此踏實累積個人實力,逐步開展人生藍圖,相信必可成為二十一世紀人才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台灣的年輕朋友也需要把中國的崛起當做一種難得的機遇,而非一味地將其視為挑釁,形成一種負面情緒的積累;更要避免讓心靈蒙塵,訓練自己看清前景,增強潛力發揮的靈活度。

我生於台灣,在台灣小學奠定紮實的基礎;十一歲前往美國,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教育的啟蒙。爾後,從學術殿堂步入高科技產業,歷經蘋果、SGI、微軟、Google四家全球頂尖企業文化的淬鍊、洗禮,一路走來的點滴歷程,就此匯聚成了《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從心選擇的人生》這部自傳。

相較於之前所出版的勵志作品,這部自傳以我的人生軌跡為經,個人真實故事為緯,精心譜出首部堪稱我人生黃金歲月的生命交響曲。其間在與出版社來回確認書稿內容時,對於書中諸多親身經歷的事件,仍覺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希望透過這本書,藉由「講故事」的方式,能夠讓台灣的年輕讀者從我在世界一流學府、一流企業的所見所學,得到啟發,步上成功之路。我也希望,能夠讓台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我父母的教育哲學中得到啟發,幫助孩子發揮潛力。我更希望,台灣的創新創業企業從我在世界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和我的「創新工場」計畫中得到啟發,成為走向世界的成功產品。

親愛的年輕朋友們,這部百分百如實呈現的人生傳記,若能為你的前景指路,幫助你「從心選擇」,讓「世界因你不同」,這就是最佳的美麗見證。我們後會有期!


<後記>
走近李開復/范海濤

他永遠溫文爾雅,張弛有度。在交談中,他目光集中,邏輯縝密,卻從不咄咄逼人。他經常像一個陀螺在不停的旋轉忙碌,在上一分鐘,當犀利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西方記者窮追不捨地追問時,他用清晰流利的英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回答得滴水不漏。下一分鐘,他推開另外一個房間,迎接他的是等候多時的中文媒體記者們,在採訪開始前,他輕鬆地和記者們開開玩笑,討論一下最近火爆的中文小說《杜拉拉升職記》。

這就是深入接觸李開復博士之前,身為記者的我,對他的全部印象。可以說,這是一個美好的、精緻的、儒雅的形象。但是,這種印象卻是平面的、理性的、缺乏立體感的,甚至完美得有些不真實。

「他真的就像一個精密的電腦程式一樣嗎?能把每一件事情用合適的力道做好、做完美嗎?他就像一個魔術師一樣,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一個袋子裡,然後可以無限的取用嗎?」

「他如何在硝煙滾滾的商業競爭中做出盡量正確的決策,把每一分鐘用於拚命或者休息,而不是坐在那裡發呆或是悲天憫人?」

這些都是我心目中的好奇。我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希望探究這樣精彩人生究竟如何緣起的?他的出生、童年、青年,以及之後所有的職業生涯裡,由哪些不經意或者刻意的選擇,一點一點地走出了他的人生軌跡。除了今天大家看到的光鮮成功背後,他的成長中,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故事或刻骨銘心的痛苦,一點一點打磨出今天這樣一個李開復。

我相信,有許多人像我一樣,對於更加具體地了解他人生中每個階段的喜怒哀樂、感受他的成長或挫折、從中體會他人生中的經驗與菁華,都充滿了濃厚興趣。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好奇李開復在融合中西的教育背景下,更傾向於用哪種思維方式思考?他如何在現實、甚至冷酷的商業社會中,內心仍保持著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虔誠?或者,他如何像一個魔術師般神奇地將時間分解,將自己的精力源源不斷分配給職業經理人工作、寫書、演講和他熱愛的學生工作。我們也想了解,這樣一個人如何感受這個社會,如何看待人性中的美醜,如何在感性的時刻表達。

這些都不是幾次簡單的採訪溝通能夠得到答案的。唯有透過一本自傳體的書籍,才能不疾不緩地將這些回憶慢慢展露。當我二○○八年五月提出想給李開復博士寫這樣一本人生傳記時,他最初顯得有些猶豫道:「我不認為自己的資歷與經驗已達到可以作傳的程度。」而我對他說:「這本書可以是對目前人生的一種紀念,而您目前的人生,可以對迷茫中的年輕人有一種借鑒,他們可以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和鼓舞,也可以從中獲得向前的動力。」這樣一番話,打動了開復,多年的學生工作讓他對青年學子的成長格外地關心,他確實也願意用一種方式,可以從容平靜地和年輕人分享人生經驗。

在長達十個月的寫作過程中,我作為一名幸運兒,分享了開復講述的很多很多人生故事與細節,更傾聽到他諸多的感性表達,也了解他性格中的多個側面。如同他第一本書的名字《做最好的自己》,他習慣於將每一件事情做到在結束之前無可努力,他對於這本書付出了難以想像多的時間,包括在決定寫書的第一時間,整理出無數從小到大的珍貴資料,其中包括小時候和外甥撰寫的插圖武俠小說《武林動物傳奇》,高中時候的畢業紀念冊、高中創立企業時的財務報告、州立數學冠軍的證書、念哥倫比亞大學時的文言文課本,還有他二十六歲博士論文轟動全美時,《紐約時報》對他的報導等等。

那些文件都是珍貴的原件,來自於二十世紀六○年代或七○年代。《武林動物傳奇》裡有他稚嫩手法繪出的傳神塗鴉。裡面讓人啼笑皆非的內容,可以感受到開復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以及寬容的家庭氛圍。

而高中時創立企業的財務報告,一看就知道是用老式的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所有的頁面已經泛黃,一種年代久遠的氣息撲面而來。但是從那些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列印出來的英文裡面,可以感受到西方教育中鼓勵學生思考與實踐的精髓,也可以感受到當年一群高中生是懷著怎樣炙熱的理想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在他大學時期的文言文課本裡,我看到了每一頁的空白上都有開復認真記下的筆記,在之乎者也中間,有很多開復用英文在旁邊的標注,這也再次反映出那個有趣的問題:作為一個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他長大以後是習慣於用英文思考,還是用中文思考。而這本文言文教科書似乎也無聲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開復儘管十一歲以後都在美國成長,但是他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家中,他與哥哥姊姊說中文,母親對他灌輸的也是東方的價值觀。這也讓他在匯聚中西文化的理念中成長。

直到今天,當他在耶魯、哈佛、哥倫比亞大學、賓州沃頓商學院等世界著名學府進行英文演講時,他能夠隨意自如的拋出美式笑話讓台下的學生們發出一陣陣笑聲。而二○○九年三月,當我跟隨他到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六所大學進行勵志演講時,他的詼諧幽默也能夠使得上萬名學生不時地發出會心笑聲。

在企業管理上,他努力的希望把自由、平等、快樂、放權、直白的溝通理念灌輸到中國公司裡,卻也可以完全理解東方員工身上原本特有的含蓄、嚴謹、中庸之道,因而努力讓這些優質的理念在一家公司裡交相輝映。這正是融彙中西的教育理念,集於他一身的最佳體現。

對於書中的每一個細節,我都有一種力求盡善盡美的追求心態。開復也一樣,他幾次在回到台灣探望九十高齡的母親時,還努力追問媽媽一些有關父親的故事;他也多次與在台灣的姊姊進行回憶交流,核實一些他兒時的故事。在忘記某些細節時,他努力追尋那些逝去的碎片,比如為了核實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與室友的有趣故事,他多次反覆地給目前住在德國的大學同學拉斯寫郵件。而拉斯也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和故事,經常是饒富興味地寫出一封長長的郵件告訴開復,當年開復是如何把他「整」得多慘。當然,兩人在相距萬里談論往事之際,都不忘像年輕時一樣相互揶揄或者嘲笑一番。這種經歷對於開復來說,是一次靜下心來與朋友敘舊的過程,卻也讓我見證了一份曆久彌新的醇厚友誼。

我認為一部傳記最大的貢獻,就是還原現場和再現當時的情景,因此我非常感謝開復對於我這種關心細節、近乎鑽牛角尖式苦苦追問的寬容。在每一次採訪、每一次電話的溝通中,或者在即時通訊工具上,我總是不斷針對某個情節或細節進行反覆追問、甚而逼問,開復經常被問得無法招架,但事後又四處發郵件或找資料幫我核實。這對平時工作異常繁忙的開復來說,無疑是一份額外沉重的「課外作業」;我不知道在他每天繁忙的時間表裡,這樣事無巨細的追問需要再增添他多少考證的時間,但是他從來沒有拒絕。我想,這源於他對這本書的態度,也源於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利用無數在出差間隙、開會的空檔、飛行中等時間的碎片來完成對每一個細節的求證。我相信,這種力求精確和完整的描述是支撐這本書豐富情節的重要部分。

在書寫這部傳記時,我提出的理念是希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李開復」。儘管對於多數人來說,他似乎仍是個遙不可及的成功者,一個在很多酷炫高科技公司工作過的「天才」;對於許多中國大學生來說,他是個精神導師和指引人生方向的人。但是,我還是希望展現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包括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以及不為人知的痛苦和困惑。我非常感動,這一點得到了開復的認可和支持。在和出版社的事後溝通中,一位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編輯告訴我,多數人在成功之後會盡量粉飾很多往事,或者一些不願意提及的事情就忽略不計了。

然而,開復從來沒有回避他的弱點,對一些讓他覺得難過的往事或者挫折,他也從來沒有刻意掩飾過。比如,在蘋果、SGI時期,除了管理和技術經驗上的收穫外,他用很多筆墨和內容來坦誠那時候只沉迷於炫而酷的技術,而忘記真正有用的創新是為了用戶著想。他甚至也主動說出,在SGI公司工作後期,曾因出售多媒體部門、導致一百多名員工失業而陷入抑鬱情緒,甚至必須接受心裡諮商的事情。我曾經和開復探討說出這些真實故事的緣由何在,他的理由讓人感到溫暖──「我想讓看到這本書的讀者知道,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失敗,才能一點一點走向成熟之路;最終的成熟都是由無數挫敗的經驗所組成。我想告訴那些曾經失敗或者正在經歷失敗的年輕人說,沒有關係,不要沮喪,因為人生正是踏著失敗的腳步走向成功的。我也一樣。」

關於微軟訴訟那些敏感的部分,在與開復的交談過程中,能夠感覺那些沉重的往事、被冤枉的痛苦,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在他的心裡輕輕的放下。而我堅持要用一些筆墨來進行描寫的原因,是因為這場世紀官司本身即是值得記錄的珍貴史料;還有包含著無數有趣的博弈等精彩情節,在在教我難以捨去。也如同開復所說的,正是在這樣一種人生最痛苦的階段,你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如何面對的。他一直遵守著自己的座右銘:「以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以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以智者的角度分辨兩者的不同!」這一階段的描寫,可以讓人們看到,一個人的情商能在關鍵時刻幫他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我想,這段描寫對於一般人面臨人生態度的抉擇時,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在與開復交流的這段時間,我清晰地感受到身為一個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處於一個暫時無序的市場裡那些無序的競爭手段,那些猝不及防的緊急事件,那些迫在眉睫、暗潮洶湧的危機,來自強勢總部的壓力,甚至還包括很多要面對、子虛烏有的謠言。近距離接觸這樣一位真實的管理者,我不禁暗自感歎,究竟得有多麼強大的一顆心臟才能承受這一切?!

但是,我看到的始終是個溫文儒雅的開復。他每天的行程表從早排到晚,就像個高效率的魔法師一樣,從容有序地工作著,不動聲色地規畫解決著方案。在這種並不理想的工作環境下,他最大程度的保持著成功者的堅持隱忍,理性地面對一切困難。在這種外人難以想像的工作壓力之下,他依舊散發出成功者堅毅而成熟的光芒。

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對於成功者的想像,大多與忍辱負重、苦修內練等等沉重字眼有關。可以說,在開復的人生裡,這些沉重的成分確實佔有一定的比例;但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他總是能夠樂觀地看待這些生活中必然的沉重,他把一顆頑童的心隱藏在內心的最深處。

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隨和寬容的人,和員工們打成一片;在一起外出的途中,不停說笑話的肯定是他。年終聚會時,員工可以迫使他穿上草裙跳肚皮舞,而他也絕對「使命必達」。

而在家裡,他是個有點「西式」的爸爸,和女兒們一起發瘋、惡作劇,聽女兒們最喜歡的周杰倫或傑森‧瑪耶茲(Jason Mraz),也給女兒介紹自己喜歡的老歌如丹‧佛格柏(Dan Fogelberg)的<Longer>,甚至可以分享女兒的秘密,而條件是不許告訴媽媽。

  很難想像,為了了解中國的網路,他還可以和年輕人一樣上Facebook,因此,當你和他聊到「種菜」「買房」「真心話」等話題,你會發現沒有任何障礙;聊得興高采烈之際,他甚至會告訴你一些偷菜的秘訣。讓人難以相信的是,他手上還有一大堆公司的麻煩事兒待處理呢。

所謂成功,並不意味著擁有多少財富、多高的職位,而是取決於內心的一種狀態。一個快樂的人,有時即被認為是一個最富有的人。而李開復正是這樣一位成功者,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教育背景,來自於他輝煌的職場經歷,來自於他堅毅理性的精神,來自於他總是追隨著自己的理想。他的生活遠非人們想像中那樣一帆風順,但是他的成功更是來自於內心的一種從容平靜的快樂,這種快樂讓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把握著成功最本質的東西。

這就是本書總結呈現出來的一句話:成功並沒有絕對的意義,成功,就是做最好的你自己。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