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又忙又美,何懼患得患失
不可低估一個穿衣好看的女人
我暗中觀察一位同事很久了,因為她的穿搭很有品味。最近我終於總結出,這個一百七十公分的哈爾濱姑娘穿衣好看和生活習慣之間的映射關係。她能把均碼的衣服穿出高級訂製的感覺,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她著裝的挺拔感,每次見她走路都是雙肩打開,抬頭挺胸。她能駕馭難以搭配的顏色,而且防晒習慣也很好,出門戴遮陽帽、撐防晒傘,開車戴長臂手套。她飲食清淡,聚餐吃火鍋時,也只喝清湯,連吃餃子都不蘸料。從我認識她到現在,她就沒胖過。
聽說她堅持健身七年,幾乎每個假日都去健身房鍛鍊。有一次我陪她逛街買衣服,她試穿了一條緊身褲,把我驚豔到了。我誇她腿長,穿什麼都好看,她走到我身邊與我比腿,沒想到我倆的腿差不多一樣長。她自嘲比例不夠好,高出來的身高沒有長在腿上,而是長在了腰上。以前她總是買韓式高腰連衣裙,假裝自己腿很長的樣子;健身後,腿部的視覺效果修長很多,於是開始肆無忌憚地改穿褲子。
我很詫異,健身還能把腿練長嗎?她跟我講,她這些年經過各種有氧和無氧運動的穿插鍛鍊,小腿變得比以前緊實很多,大腿稍微粗了一點,臀部也有明顯的提拉,整個人看起來重心上移。另外,每次運動後堅持拉伸,如敷面膜時把腿抬起來靠在牆上,雙腿就變得修長了。
聽她說完,我心裡不禁感慨:永遠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穿衣好看的女人,她們從體態到膚色,從飲食到健身,都散發著自律和堅持的迷人香味。
尼采說:「女人如果沒有本能地去做配角,就不會那麼精通穿衣打扮。」我雖然是尼采的鐵粉,但我並不認同他這句話。在我看來,職場上越有主角意識的女人,越是精通穿衣打扮。畢業初在公司接受新人培訓,講師教完各種著裝規定後,對我們說:「看一個人的穿著,就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尊重這份工作。」
當時坐在臺下的我想,這未免太過形式主義了吧。其實不然。拿我自己來說,我參加一場重要的面試,或見重要的客戶,的確比平時更注重穿著。前一天就提前搭配好要穿的衣服,用掛燙機把衣服熨燙平整,第二天出門前還會用黏塵器在衣服上來回滾一下。
經驗告訴我,穿著乾淨得體,會更加從容自信,事情也會比預期更加順利。對穿著越是用心的人,工作表現也越好。
高中時,我們班的語文成績一直稱霸全年級。我還記得語文老師當時穿著寬鬆素雅的旗袍,給我們講宋詞婉約派的場景。她的頭髮盤成髮髻,一枚簪子貫穿而過,眼波流轉地吟誦詩詞,當時我們覺得語文老師簡直是從唐詩宋詞裡款款走出來的才女,同學們更愛學語文了。
前段時間,我讀了楊瀾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她在書中總結採訪時的穿衣心得:「純白色會顯得膚色黑,純黑色看上去沉悶,細條紋或碎格子的衣服會在螢幕上顯得很『閃』。」
此外,她還需要考慮服裝的樣式、顏色、風格,與採訪環境、嘉賓身分、訪談內容的契合度。如採訪政界要員,就穿單色套裝;採訪藝術家,要混搭出美感。最讓我感慨的一個細節是,遇到剛到飯店就得迅速出門的情況,她就把服裝掛在淋浴間內側,借用洗澡時的蒸氣讓面料舒展開來。
我從楊瀾的「敬衣」,領略到她的「敬業」。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女人花時間在穿衣上,用於鑽研業務的精力就少了,但我一定要反駁。有實力的女人往往更會打扮,女人注重著裝就是一種職業化的表現。在我看來,穿衣好看的人,並不是那些買得多、買得貴的人。正如時尚主編曉雪在《優雅》一書中這樣說:「最不會穿的女人,會把一身Logo穿在身上,再漂亮也是人家Logo的本事,不是人的本事。聰明女人要學會藏起Logo的光芒,讓自己發光。」
我越來越佩服這些把衣服穿出靈魂的人。比如瑪麗蓮.夢露,她能把鉛筆裙穿出無與倫比的韻味。夢露除了擁有天賜的好身材,還有她刻苦訓練的「夢露步態」——據說是削掉一隻高跟鞋後跟的四分之一英寸後,呈現出的走路姿勢。有位導演評價說,夢露只須簡單地邁幾步,就比大多數演員說六頁臺詞蘊含更多意義。
再比如貝克漢的妻子維多利亞。看到貝嫂的街拍,我覺得她就是天生的衣架子,她從來不會有身材走樣方面的困擾。有次看到她在社交網站上晒出一組自己側臥在沙發上,將腿高抬在空中的照片,看她輕鬆的表情,估計平時抬腿早已成了習慣。
又比如政治學學者劉瑜的媽媽。劉瑜媽媽說,當年下鄉勞動的時候,一切講究穿著打扮的行為都可能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習氣,但是她實在太愛美了,於是想出一個法子:「做件花襯衣,然後把領子翻出來。」劉瑜這樣評價她的媽媽:「當年在一片灰黑藍中翻個花領子的我媽,比今天渾身名牌的女星還要時尚。」
以前公司某位新員工,是個女孩,第一天報到時,穿了一套職業套裙,但說話畏畏縮縮,讓人有種借穿了媽媽的衣服的不適感。但隨著她在工作上逐漸獨當一面,業務能力配得上衣服的價格標籤後,她的職業套裙像是為她量身打造的戰袍,塑造了一種走路帶風、氣場全開的氣質。
你看,這些穿衣好看的人,無一不是把對美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對自己的信仰,統統穿在了身上。穿衣越來越好看的女人,從外表看,是身材、膚質、儀態的全方位進步;從內在看,是自省、自知、自信的立體化昇華。
我相信,一個穿衣好看的女人,遠比你看到的更加好看。
愛美的女人最好運
前段時間,我做了個手臂皮膚小手術,那天很早就起來梳洗打扮。
平時只擦防晒霜的我,那天對著鏡子做出八顆牙的微笑,把腮紅抹在笑肌上。
平時只塗唇膏的我,那天翻出嫂子送我的口紅,塗完潤唇膏後再抹上口紅。
平時不噴香水的我,那天新開一瓶香水往空中噴,身體靠近香霧,沾點香氣。
專門請假陪我去醫院的先生,看著我一反常態地精心打扮,滿臉尷尬地問我:「咱們去個醫院而已,至於這麼捯飭嗎?」我回答:「當然至於了,我從小就害怕去醫院,打扮得比平時更好看,我會比平時更勇敢。」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就算遇到不好的事情,我也要精神爽!每次身體不舒服,我就會有意識地化個小妝,塗點口紅,抹點腮紅,絕不讓病容蹬鼻子上臉。每次心裡難受時,我都會翻出顏色鮮豔的衣服穿在身上,一身灰黑只會讓我更加鬱悶。我發現,在妝容或穿搭方面動一下手腳,是切換心情最簡單快捷的方式。
塗口紅的時候需要集中精力,抹腮紅的時候需要面帶微笑,試衣服的時候需要身姿挺拔,那些身上或心上的疼痛,瞬間就變得沒那麼囂張了。
對我來說:怯懦的時候,愛美可以壯膽;倒楣的時候,愛美可以轉運。
有一天,我看了一個女兒患有自閉症的美麗媽媽的故事,看完我哭了。
這位名叫依文的媽媽,性格活潑,模樣俏麗,有一雙可愛的兒女,但小女兒在一歲多時,被確診患有自閉症。女兒有溝通障礙,任她怎麼教,女兒都不明白小便應該去廁所、別人的東西不能搶來吃。且女兒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低下,經常情緒失控、歇斯底里,有時甚至會自殘。那種怎麼努力也沒用的挫敗感,讓依文幾乎崩潰。一次依文無意中瞥見鏡子裡頹喪的自己後,決心好好打扮自己,也好好打扮女兒。她給自己穿上花裙子,給女兒也穿上小洋裝;有空就帶著大兒子和小女兒旅行,去看盛開的花,去追飛起的鳥。
帶著女兒出門並不輕鬆,她可能突然大哭大鬧,打翻盤子,撞翻凳子,倒地不起。女兒無法適應陌生環境,所有的旅程都是她抱著完成的。出門必須打扮,已經是她最後的倔強。依文每次見朋友時,都穿得美美的,還會和朋友討論護膚經。
有朋友不理解,問她外表光鮮亮麗,內心累不累。她說,在人們的主流意識裡,已經對自閉症患兒母親的形象有了蓬頭垢面、不重儀表的默認,但她想帶著孩子優雅地活著,不卑不亢地活著,漂漂亮亮地活著。
後來,女兒開始會笑,生活慢慢變好。
看到這個故事,我內心感動到波濤洶湧。看到她的不幸,我同情;看到她的堅韌,我敬重;看到她的愛美,我落淚。她的愛美,是對不幸生活的華麗突圍,讓自己和孩子生活得更體面,讓美好的自己出現在家人面前,讓自己和生活都發出光來。
倒楣時,愛美的女人會轉運。
上學的時候,我們寢室有個女生不明不白地失戀了,唉聲嘆氣地猜自己哪裡做錯了,整日以淚洗面,陷在回憶裡。後來,我們另外幾個人,敷面膜的時候,就給她一片;跑步的時候,軟硬兼施地拽著她;買衣服的時候,幫她挑幾件讓她試穿。
做這些愛美的事情時,她從毫無心情,到半推半就,再到積極牽頭,狀態復原得比我們想像中快得多。愛美,讓她主動遠離負能量。
雷慶瑤有段題為「變美的權利」的演講。
三歲時遭遇電擊而痛失胳膊的她,身上有很多標籤:殘疾人游泳運動員、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全國自強模範。但她給自己的標籤是:愛美狂人。
她喜歡化妝,就算忙到沒時間,至少也要擦上口紅再出門;她喜歡旗袍,自己設計款式、挑選布料,給自己做優雅的旗袍。
她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愛美就是愛自己。美麗不僅僅表現於漂亮的外表和美好的心靈,更表現在敢於向不完美的人生宣戰的勇氣。不是老天給了你什麼,你就是什麼樣子,而是由你自己來選擇你要成為什麼樣子。
愛美,讓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樣子。
之前,我寫過一句話:「又忙又美的女人,不是一般有出息。」有個與我關係很好的讀者給我留言,她自嘲是又忙又愛美,但其實是不怎麼美的女人。我依然覺得她很有出息。在我看來,
愛美比美重要多了。
美,或許是百萬人中只此一人的盛世美顏,或許是一種主觀且眾口難調的感覺,更或許是一個終將被時間稀釋的結果。但愛美的過程,會慢慢激發出身上自律勇敢的一面,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對外傳遞積極樂觀的能量。
對女人來說,世上有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人生的不完美之後,依然愛美。千萬別小看一個倒楣時還愛美的女人,因為她除了想做一個漂亮的女人之外,還想過一種漂亮的人生。
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不要有善變的脾氣
上樓時,聽女鄰居講了件她的家事。
她女兒正上高三,距離大學聯考不足一百天。備考壓力日益增大,女兒課業重,沒考好,回到家中就會找藉口發脾氣,要麼是晚餐某道菜鹽放多了,要麼就說複習時聽到電視聲……弄得鄰居夫妻倆在家說話做事都躡手躡腳,可女兒總會找到各種藉口,發一通脾氣,然後摔門回到自己的房間。鄰居想找女兒談話,但她老公擔心這樣會影響女兒的心情。
斟酌再三後,鄰居還是決定告訴女兒:
「爸媽知道你考試壓力大,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很有必要。你因為壓力大而和別人起摩擦,還需要另花時間來平復心情,重新進入複習狀態,這會影響學習效果。將心比心地換位思考,爸媽在工作生活上都有不小的壓力,若將這些壓力都轉嫁給你,你心裡肯定也不好受。爸媽無條件愛你,接受你的壞脾氣,可一旦你情緒失控,對外人發火,只會徒增人際方面的壓力。
「大學聯考只是一個考驗,以後你還會碰到更大的考驗,面臨更大的壓力,發火除了徒增煩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壓力大也不要硬憋著,跟爸媽傾訴,我們全家人一起想辦法。」
家裡和職場都是「壓力大就隨便發火」的重災區。
一個女同事與工作夥伴爭吵,遷怒於我和另一個同事A。事後她向我道歉,她知道不關我的事,但當時正在氣頭上,加上平時比較熟,情緒上來就對我發了火。她希望我原諒她的過失,別往心裡去。
我理解她,但沒法原諒。我想:「壓力大就對相熟的人發火,那誰和你熟,誰就倒楣?」
在辦公室向工作夥伴發火,往後相處起來會覺得彆扭,換人接手又會拖慢工作進度。就算她已經誠心道歉,但我們心裡或多或少還是留下了不愉快的陰影。
我平常壓力大時也會衝人發火,但透過這件事,我也能從被害者的無辜角度來自省。
打著壓力大的旗號,衝別人發脾氣,事後得花很大力氣補救。但發過的火,就像在別人的心牆上釘了顆釘子,即使拔掉也會留下痕跡。
有人說,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不要有善變的脾氣。其實,越有收拾殘局能力的人,越會選擇少發脾氣。
有人採訪了十六位好萊塢頂級導演,問他們「是否曾經在片場生氣到摔東西,憤而走出片場」,有十五位導演說自己從沒這麼做過,因為這樣做,對拍片毫無幫助。拍戲過程中難免有演員或工作人員發揮不達標、準備不充分,導演在預算、進度、效果等壓力下,也想發火,但他們選擇克制,因為摔了東西、走出片場,最後還得回來繼續工作。
總之,壓力已經很大了,就別給自己和別人添麻煩了。
壓力大衝人亂發火,還有更極端的例子。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裡有個情節,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因為虐貓,感染了貓抓病。他媽媽帶他去看病,每當醫生問話他不回答時,他媽媽就對他連吼帶罵,甚至打他。
後來醫生建議他媽媽去看心理醫生,她訴苦說一個人帶著孩子壓力太大。
醫生說,孩子會模仿身邊親近的人,建議孩子的媽媽改掉說話就嚷、抬手就打的習慣。如果她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就不會虐待小動物了。
這是多麼可怕而又現實的映射啊,一個壓力大就亂發火的媽媽,養育出一個性情狂暴的孩子。我覺得壓力大就亂發火的人,很像一個熟透的水果,把它放在一堆青澀的水果裡,就會催熟其他水果;同理,當一個小環境中有個愛發火的人存在,容易讓周圍更多的人一點就炸。
我們平時會聽到不少社會新聞,很多陌生人之間的傷害往往是在高壓之下,因口舌之爭,進而喪失理智,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
前不久聽朋友說,她居住的社區有一男子開車和老婆吵架,憋了一肚子氣,後來和一個行人發生口角,打開車門就把行人捅了一刀。
人在高壓狀態下一旦喪失自控能力,很有可能就會「客串」一把恐怖分子。誰都有壓力大的時候,但在壓力之下,更應該保持禮貌和理性。不亂發火,不亂遷怒他人,是利人利己的安全保障和美好修養。
沒壓力、心情好時,我是個幽默逗趣的開心果;壓力大、心情差時,我是個易燃易爆的霹靂彈。
有時候我也很嫌棄自己,明明知道跟對我好的人傾訴煩心事,他們也會關心我,可我就是習慣性找碴、吵鬧。我非得「以小見大」「上綱上線」,直到情緒崩潰,才會說出自己的煩心事。
事後反省,每次不是吵到元氣大傷、臉黃憔悴,就是冷戰到生活不安、工作不寧,反正從沒討到半點好處。
每次我仗著壓力大就對身邊人發火或冷戰,事後都很內疚。如果對方是親朋好友,我怕傷害了他們;如果對方是不熟的人,又怕他們會傷害我。
所以,我覺得那些擅長抗壓,和顏悅色,遇事不沉溺在情緒的水牢裡,還能好好說話辦事的人,都有偶像氣質。
我歸納了一套壓力之下也能好好說話辦事的方法,其中心是以預防為主。
1.平時兼顧提升能力,並善待自己
尼采說:「能力可以使人避免痛苦。」很多時候壓力大,是因為我們應對此事的能力不足。
對自己好一點,做點喜歡的事情,買點心儀的東西,別讓自己的付出超標。平時多為自己減壓,對壓力不要「零存整發」。
2.別讓自己處於模糊的壓力之下
感覺自己壓力逐漸增大時,試著確定壓力真正的來源,並以此為依據,有建設性地去解決問題。
如果一直處在模糊的壓力下,只會讓自己氣呼呼的,造成更多麻煩。
3.覺得壓力遞增時,開啟抒壓模式
對我有用的解壓方式有:吃頓好吃的、買件新衣服、泡點玫瑰花茶、跑步出身汗、找朋友聊天、按摩、聽點搖滾或輕音樂……
4.在腦中預演衝人發火後的爛攤子
感覺自己的怒火快憋不住了,爆發之前要三思:發火的對象是否恰當、理由是否成立、方式是否最優,發火後又需要做哪些補救工作、自我健康的重建……越想越麻煩,就自然進入深呼吸的階段了。
我一直想做一個高壓下仍能保持為人處世高水準的人,那樣的自己,想想都覺得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