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張德芬的小時空修心課:喚醒、療癒、創造的三階段實作練習

PART 1 喚醒你的內在力量

■你想成為命運的主人嗎?

喚醒究竟是什麼意思?喚醒表明你一定有某個部分沉睡了,所以需要喚醒你的注意力,喚醒那個沉睡的部分。影響我們人生的,就是我們各種不同的模式——反應模式也好,情感模式也好,思維模式也好,行為模式也罷,各種模式都在主控著我們的人生。

想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知道你是誰,而是知道你不是誰。為什麼呢?因為你是誰、你真實的本質不屬於我們這個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意能表達出來的。所以,能用以上方式表達出來的,其實都不是我們自己。

回顧一下,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是不是扮演著很多角色?你可能是一個母親,你可能是一個女兒或兒子,可能是某個人的愛人或配偶,你還是你朋友的閨密或夥伴,是辦公室裡的一員或某個部門的經理……每天,我們在自己身上加了很多標籤、很多身分認同,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然而,你覺得那是真正的你嗎?不是的,真正的你並非這些不同的角色,而是那些角色之後的背景。比如,在藍天上,我們看到很多白雲,每朵白雲都是不同的樣子,甚至有的時候顏色也不一樣、厚度不一樣、形狀不一樣,但它們都是雲。而真正的你其實就像那一片藍天,是包容、涵容一切的背景。同樣地,你所有的身分,不管是同學、朋友、伴侶、員工、老闆、媽媽、爸爸、兒子、女兒,都是這片藍天上的白雲,真正的你則是能夠感知這一切的「那個」。

所以,你要先找到這種感覺——「你究竟不是誰,你究竟又是誰」。這種感覺不能用頭腦去詮釋、理解,你必須感覺到真正的你不是你的身分,也不是你的頭腦。

當你知道你不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根本不是一個具象的東西,那麼在生活中的修練就比較容易了。當你不那麼跟自己的頭腦認同時,就更容易警覺到腦中那些欺騙自己的謊言;當你跟某個角色不是那麼認同時,就不會被迫去試圖扮演好那些角色。此外,正因為你不再跟這個身分認同,和你的角色拉開了距離,你反而可以演得更好,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試試看,在生活當中覺察你正在扮演的某個角色,想一想你可以怎麼把它扮演得更好一點。比如在父母面前,他們認為作為一個好女兒或好兒子,你必須達到什麼樣的標準,但你對父母這樣的觀念很反感,這時你就拉開距離,說:「好的,我只是在扮演這個角色,這只是我的角色之一,不是真正的我,我可以不需要跟著父母的情緒起舞,不需要進入他們那個戲劇當中,去演那部悲情戲。」你拉開距離去看自己,就可以不再陷入、糾纏於父母的情感關係中。

你也可以找一個最容易觸動你某種負面感受的角色,可能是孩子的母親,也可能是伴侶的愛人,然後在那種負面感受來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不是我,這個身分不是我,我可以跟我這個角色拉開距離。」

選擇最合適的扮演方式,對自我和我們的角色都是有利的,這樣就不用混雜在我們的角色裡,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的感覺,這不是很棒嗎?

 

■你被自己的模式束縛了嗎?

每個人幾乎都被某種模式控制,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在這個模式的掌控之下,完全沒有辦法活出自己。有的時候,它甚至是跟我們作對,讓人不好過。所以,如果不去喚醒它、看見它、療癒它,我們沒有辦法創造自己想要的最佳生活狀態。

我有個朋友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父母送她去讀的是一所貴族小學。但是,母親對她很刻薄。比如,學校有的時候會收班費,或者舉行捐款活動,她母親一概不給她錢;其他同學有豐盛的午餐可以吃,她帶的菜就非常湊合、單調;同學都穿皮鞋了,媽媽只給她穿雙塑膠鞋應付。她母親總是說:「你以為我們是什麼家庭啊?你以為你是誰啊?你就只穿得起這個。」

母親在她相當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母親去世時,她很震驚,沒有想到媽媽那麼快就走了。她悔恨自己不夠用心對待母親,而母親交代她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她又沒有做好,從此以後,她對自己就非常刻薄小氣。後來,她的財富不斷增加,是標準的「富婆」,可即便如此,她對自己依舊刻薄小氣。一般人都不理解,她沒有小孩,自己一個人挺自在的,為什麼不花錢,到底要留給誰呢?她就是無法對自己好一點,因為她活在母親的「詛咒」之下,她以這種方式紀念母親。如果花錢,她就違背了母親認為她應該活的樣子,會讓她更加覺得對不起母親。所以,她真的是一毛不拔,對自己太壞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以某種方式在紀念、緬懷兒時的一些行為,並且把它保留下來。那樣的行為對曾經的我們來說是有利的,藉由那種特殊方式來看世界或理解他人,或是來看自己,以當時來說非常合理且有保護作用。可是,現在我們長大了,環境不一樣了,如果還是戴著這一套枷鎖,讓它限制我們,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了。

人真正的快樂幸福都不是來自外境,主要是來自我們自己的一些信念和觀念。就像前面提到的這個朋友,其實她一個人擁有那麼多財富,完全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每天過得很開心,可是她卻對自己非常刻薄,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旁人替她感到委屈,她自己卻甘之如飴。你可能會說這樣子其實也滿好的,她不以為意就行了。可是,我會覺得她沒有活出自己生命最高的潛能,沒有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可以給予的一些真正的喜悅和快樂。透過對她的觀察,你會發現她並不是不想追求美好的東西,但每次花錢她都覺得愧疚——對母親的愧疚一直牢牢掐住她的脖子。

喚醒和舒適區有關,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夠有所謂的修練,才能夠成長。什麼叫作舒適區?以這個朋友來說,她的舒適區就是小氣、刻薄地對待自己,捨不得花錢。從一個城市飛到另外一個城市,尤其是出國的時候,如果有能夠省錢的中轉飛機,她一定不坐直飛的;搭乘國內班機,她一定會選最早或最晚的那一班,因為最便宜。這就是她的舒適區,當她這樣做的時候,覺得最熟悉,不會感到愧疚。可是,如果她能克服自己對母親的愧疚感,看到她其實有權利享受自己辛苦掙來的財富,她的日子會好過很多,朋友也會變得更多。她會過得更開心,不會越過越孤苦,越過恐懼越多,把自己完全縮在這個甲殼裡面,彷彿真有一條鎖鏈將她手腳都綁住一樣。

在你自己的生命中,或許也有類似的一些模式,或是一些觀念,把你束手束腳地綁起來,讓你無法獲得你想要的生活,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無法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和快樂。它可能是一個自我束縛的觀念,也可能是自我批判的評價,或是幼年時期大人灌輸給你的一些老舊的、陳腐的觀念。讓我們騰出一些時間好好靜心,貼近自己,試著去看見那些模式,以喚醒自己。

 

■喚醒練習(1):寫下你常訴說的生命故事

「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

這句話是拜倫.凱蒂老師說的。她說,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有很多過去的故事,我們承受了這些故事,長大以後就會活在這些故事裡,忍不住到處跟別人訴說自己的故事,這樣會讓我們獲得某種奇妙的身分認同,好像自己跟別人就是不一樣。

然後,就出現了幾個問題。首先,你越是說這些故事,越會從自己的立場把它扭曲了,因為我們記憶中的故事通常和事實不太相同。比如,有個學員曾經說小時候媽媽虐待他,好幾天不給他吃飯,讓他餓肚子。後來上了自我成長課程,他終於鼓起勇氣回去問母親這件事,母親答道:「對啊!有這麼一回事,因為那時候你拉肚子拉得厲害,醫生說要禁食幾天,不能讓你吃東西。」

所以,我們腦子裡的記憶很可能是扭曲的。頭腦很狡猾,會故意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扭曲成你想要感受到的模樣;也就是說,它會扭曲、渲染事實。

所以,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情不自禁地把故事扭曲、渲染成自己想感受到的那個情緒。比如,我們覺得自己不被愛、被拋棄,或是不被尊重、被嘲笑,這類情緒會影響我們在闡述這個故事時用什麼樣的觀點去訴說;而越是跟別人訴說自己的這些故事,我們越會產生那種情緒。實際上,我們不斷在餵養自己這個負面情緒。

韓國一位醫師寫的《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這本書裡講到,如果小時候一直感受某種情緒,長大以後你的大腦會情不自禁地不斷讓你去經歷這類情緒,因為大腦只會選擇它熟悉的情緒讓你去體驗。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你不斷訴說這些故事,好讓自己產生那種負面情緒,然後這個負面情緒又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在現在的生活中創造更多事件,來讓你感受到它。

是不是很恐怖?我自己是這種感覺。我們的腦袋很會編故事,為的是要我們去體會一些我們想要體會的負面情緒。你說,我怎麼會想要體驗負面情緒呢?這種情緒的上癮症,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的疾病。

我自己剛展開個人成長的時候,經常會回顧自己的人生,檢視我的人生故事。我發現,哇,有好多委屈、好多自我認同、好多「小我」在裡面。

所以,那時候我不厭其煩地跟很多人分享我的故事,不斷地講。而當我的這些情緒都消化掉了、我不覺得自己委屈的時候,回頭再看,發現那單純就是發生的一件事情,我根本不需要用那麼多帶有情緒的字眼和詞彙去描述它。

比如,我三歲的時候被父親丟到屋外的走廊,說他不要我了,對當時的我而言,這是非常震驚的經歷;長大以後,在回顧這件事情時,我也曾有滿腹的委屈。可是,當我一再訴說這個故事,最後慢慢釋放受害者情結,而且完完全全原諒父親之後,我就覺得再講這個故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我不想再當受害者,那股委屈的情緒已經沒有了。而我對這種情緒的需求消失以後,頭腦就不會再去編造這樣的故事,我也不再有欲望藉由跟別人訴說這個故事,來製造這種情緒了。

所以,請你看看自己生命中有哪些故事讓你總是不厭其煩地一說再說。像我自己,如果是最近發生的故事,我偶爾會願意跟朋友說一說,說了一、兩次之後,我就把這個情緒消解掉了,同時,我會把責任放回自己身上;也就是說,這個讓我委屈、對我造成傷害的事件,其實我自己也要負很大的責任。當我這麼做的時候,如果再說這個故事,我的情緒負荷(emotional charge)就沒有那麼重了,我已經不想再重複這個受害者的故事了。

請回顧自己的一生,你常常訴說的故事有哪些?哪些故事你每次跟別人說起時,就有很多很多的情緒負荷在裡面?一件一件地去檢視。利用週末,找個時間把那些你很願意跟別人說的故事,或是有一天如果你碰到我,你非常願意跟我分享的故事,都寫下來。

檢視自己的生命故事,安靜地沉澱下來,去感受哪些發生在你身上的故事是非常不公平,對你影響巨大,讓你耿耿於懷、無法放下的,請你一件一件地想起來,然後寫下來。

 

PART 2 療癒關係與傷痛

■如何療癒與金錢的關係?

在有能力療癒自己之前,你的心一定要打開,願意接受療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前面花了不只三分之一的篇幅談怎麼喚醒自己。喚醒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告訴你,你現在的生命狀況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你應該要怎樣,而是希望你看到,既然你有能力把自己的生命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那你也有能力把它變成另外一種模樣,一切取決於你到底有多少意願去改變它。

我們主要從四方面促成改變:身體、心智(也就是我們的想法)、情緒,以及能量。在這本書中,我用了很多篇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幫助你建立一些正知正見。面對情緒唯一的方法,就是與它同在,看清它的真相,看清楚那個時時刻刻抓著你不放、夢魘般的情緒究竟是什麼,並且願意與它共處。

在身體層面,我建議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也許你現在才二、三十歲,但現在年輕人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手機等電子產品讓大家缺乏運動,眼睛也耗損得厲害,玩手機的各種不健康姿勢更是讓我們的脊椎產生很多問題,而脊椎對身體健康意義重大。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因為身心是相連的,身體好的話,心情也會比較好,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有能力、有空間去面對及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身體一定要好。平常要多運動,讓自己的筋骨舒展、經絡疏通,多做一些鍛鍊心肺的活動,比如瑜伽就相當不錯。

至於能量部分,如果能夠把心思、心神都帶回自己的內在,並集中在當下的呼吸上,你的能量就會逐漸累積。

另外,靜心、站樁之類的靜功,也是比較可以累積能量的。當然,還有一些能讓人愉悅的食物。多吃健康食品、多喝水,也是維持好能量及好身體的必要條件。

關於療癒階段的第一個主題——與金錢的關係——我希望你找一個人來幫助你做個練習。告訴對方:「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站在我對面,感受我的能量就行了。」然後,請跟他面對面站著,把他當作你的金錢,用看金錢的眼光看著面前這個人,看他會展現出什麼樣的動作、表情、姿態,或者感受他的能量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個練習我以前在課堂上做過,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看著我的「金錢」,覺得我很愛它,它也很愛我,我需要它的時候,它都會來到我身邊。當我用充滿愛和正能量的眼光看著金錢時,扮演金錢的那個同學真的就情不自禁地被我吸引過來,給我一個擁抱。

至於同組的其他人,有些人的金錢基本上是躲著他,甚至被嚇跑了。你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能量會讓金錢嚇跑,可能是對金錢的憎惡吧。

還有人的「金錢」是軟軟地癱在地上,綿軟無力,因為它沒有獲得任何關注。後來那位同學說,他的確從來不關注金錢,從不把金錢當一回事。

希望你好好靜下心來,感受一下你對金錢到底是什麼感覺。金錢在你心中是好,還是不好?它是一種能量嗎?你跟它的關係是正向或負向?希望你在靜心中如此觀想、反思,同時,最好可以將反思所得寫下來。

 

■你對金錢的信念是什麼?

你有沒有體會到自己對金錢有什麼樣的信念?我在前一篇文章提過,找一個人扮演你的金錢,兩個人的能量一交流,馬上就可以知道你對金錢的觀點是什麼了。

金錢、父母、親子、親密關係等四大領域在每個人心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我就在我的兒女身上看到這一點。我女兒從小就不太在意金錢,也沒有金錢概念,比如車子和房子哪個貴,她到十幾歲了還搞不清楚,完全就像生活在城堡裡的公主。但我兒子從小就對錢非常敏感,任何事物他都要問多少錢。比如,他四、五歲的時候很酷,每次照相都不笑,我們要逗他笑,就跟他說「給你錢」,他立刻就會露出牙齒,笑得非常開心。還有,他小時候東西如果吃不完,我因為不想浪費食物,也不想強迫他,便會說:「這兩樣東西你選一樣吃掉。」他會問我:「這兩個哪個比較貴?」然後把貴的吃掉。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領了一些現金回家,故意拿出來給兒子看,他真的「見錢眼開」,一看到那麼多錢,立刻笑得無比燦爛。所以,我並不擔心我兒子,雖然他有一點金錢恐懼症,害怕沒有錢,可是因為他實在太喜歡錢了,而且那份喜愛是發自內心,所以他的金錢運大概不會太差,因為錢自然而然會被他吸引過來。但是,我也不擔心我女兒,因為她不為錢煩惱,錢也不會來煩擾她。

所以,你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對金錢的信念到底是什麼。

大概十多年前,我參加了一堂課,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我當時去上了課之後,覺得挺好玩,因為我看到自己對有錢人的一些批判,總結下來就是:有錢人都比較不快樂,越多錢反而讓他們越不開心;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的錢都不是經由正當途徑賺來的。發現自己對有錢人有這麼多批判時,我嚇了一大跳。我以前從來不知道,自己竟然對有錢人有這麼嚴重的錯誤看法。

你有沒有看過有錢人批判金錢?如果有,代表他們的財富是天生注定的福報,但他們常常覺得愧疚、不配得,無法好好享受金錢帶來的樂趣。

我自己想了一下,我周遭幾乎沒有憎恨有錢人的有錢人。有些有錢人可能非常小氣,也有些有錢人覺得自己不配這麼有錢,可是很少有錢人會對其他有錢人富有這件事反感,甚至憎恨、埋怨他們。

我平時經常在微博發文,每次都可以看到眾生百態。有時隨便發一則跟金錢完全無關的,有些網友就會酸溜溜地說:「哦,你用蘋果新手機了。」或是:「又到處去玩了,這麼有錢有閒。」反正就是會有這樣的人。

其實,每次看了這些人的評論,我心裡都會為他們感到難過。因為我知道這種人對金錢有障礙,看到別人好、別人有錢就嫉妒,連跟金錢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他們也會立刻對號入座說:「你有,我沒有,所以我是欠缺的,我是匱乏的。」然後就滋生了敵意。

這是一個能量的世界,如果你對金錢或有錢人抱持這樣的敵意,你的金錢管道就無法暢通。另外,如果你討厭有錢人,你自己怎麼可能會變成有錢人呢?

我也見過非常小氣的有錢人,他們願意結交有錢人,對沒錢的人就比較鄙視。我並不是說他們這種行為是對的或好的,但如果你對有錢人或有錢這件事反感,就很難把金錢的能量吸引到自己身上。

我以前有個朋友對金錢有強烈的反感,因為他父親是政府官員,小時候他看過有人帶著現金來行賄,被他父親拿著掃把打出去。當時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可能就覺得金錢是骯髒的:「爸爸不要,我也不能要。」長大以後,有一次他到賭城賭錢,花了兩塊美金,贏了一萬多美元。他覺得自己非常不配得,拿了這筆錢會倒楣,所以當天晚上就把一萬美元拿去請同事吃大餐、住總統套房,全部揮霍掉了。

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錢來了他是會往外推的。雖然他內心想追求金錢和成就,但如果他不能看到自己對金錢有這樣的信念,不能去磨合、接受、改變它,那麼就算他成功了、有錢了,也會把金錢、把成功往外推。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