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淡季遠行

<巴黎咖啡館>

我在巴黎的咖啡館,不是用舌頭在「喝」咖啡,用的是心情和想像力。

它的浪漫是很內在的,必須要有一種朝聖者。

我一個人坐在可以望見龐畢度中心的咖啡館,瞇著眼看著窗外的雨絲發呆,正是巴黎陰晴不定的季節,冷風吹緊了路上行人的衣襟。一到巴黎,馬上碰到陰雨綿綿,整個城市的遊客似乎都覺得時運不濟。

一對來自台灣的夫婦,碰巧也進來躲雨,太太認出了我。他們跟朋友來自助旅遊,第一次到巴黎。她忿忿不平的說:「一直聽說巴黎的咖啡好,我來這幾天,只要走累了,就喝咖啡,沒有一家是好喝的,味道還不如星巴克。我覺得巴黎的咖啡又貴又難喝,妳覺得呢?」

這個答案有點複雜,我發了好一陣子呆。接著,她又問我:「人家都說巴黎很美,巴黎為什麼這麼有名呢?我們在大街小巷繞了老半天,沒有哪裡好玩,東西也都很貴……」

「去羅浮宮沒呢?」我問。

「喏,去了,但是我們對畫沒興趣。」

「龐畢度去了沒?」

「去了,裡面的東西都看不懂。」

哦,我明白了。我還是想出了一個不錯的建議,請他們晚上嚐嚐附近某家餐廳知名的海鮮冷盤,希望食物能讓他們改變對巴黎的印象。我知道,如果沒有對巴黎的文化有一些了解,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和現代藝術有些雅好,淨想著好玩的娛樂,恐怕不如到加州,不該到巴黎。

到巴黎,該先做些功課。

不過,他們提醒了我。巴黎的咖啡,確實貴又不好喝。這個觀點很精準,卻是我這個咖啡狂從來沒有在意過的。我個人偏愛日式虹吸式煮法,對咖啡豆也很挑剔,可是在巴黎,我未曾抱怨過咖啡的味道,只因為……

原來我在巴黎的咖啡館,不是用舌頭在「喝」咖啡,用的是心情和想像力。

巴黎咖啡館的聞名,不在於咖啡好不好喝,在於它喝咖啡的歷史;享受的不是咖啡的溫醇,而是文化的隱隱香氛。如果不稍稍研究一下巴黎咖啡館的歷史,就無法品味它的浪漫。

它的浪漫是很內在的,必須要有一種朝聖者。肉眼所見,巴黎咖啡館或老舊或擁擠,侍者既匆忙又現實。然而,巴黎咖啡館其實是孕育文學與新思潮的咖啡沙龍。一位美國作家米契爾曾在回憶錄中貼切形容:「到巴黎,沒參觀咖啡館,就跟到埃及沒參觀金字塔一樣。」

巴黎三百年前就開了一家咖啡館(應該是拉丁區的波蔻咖啡館La Procope),咖啡館是巴黎人的生活重心,他們在這裡喝巧克力、看報紙、喝濃縮咖啡、抽雪茄、吃冰淇淋、談戀愛、看書、寫日記、議論時事說八卦及會見情婦。它是一個社交的場所;天氣好的話,所有的人都在晚飯後到露天咖啡座湊熱鬧、玩骨牌、隔桌喊話。

難怪巴黎咖啡協會會長對於美式咖啡星巴克的入侵老神在在,他說,巴黎咖啡館,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它是老顧客們的精神寄託。

文藝愛好者,如法國文豪伏爾泰和知名的富蘭克林先生在巴黎時,最愛在波蔻咖啡館會友。據說,年輕的拿破崙沒錢買單時,也曾以帽子當抵押。

咖啡館是巴黎的次文化集散地,風格由老闆決定。有的咖啡館群聚著企業家,有的是官員最愛,有的專門吸引「上流社會」,有的是戲迷的聚會場所。蒙巴那斯區的咖啡館曾經是列寧、托洛斯基等蘇維埃革命分子共商大計的地方,他們義憤填膺的喝著咖啡,便埋下改寫歷史的導火線。

畢卡索、達利、費茲傑羅和海明威,也都愛在巴黎的咖啡館流連忘返,醞釀巨大的創作能源。海明威沒錢時,總在咖啡館喝一杯加牛奶的咖啡當糧食,一樣寫出他的長篇鉅著。沙特、卡繆和西蒙波娃則在雙叟與花神咖啡館煮沸了存在主義……

我不曾在意巴黎咖啡好不好喝。我不是來喝咖啡,也不是來享受浪漫,我只是來虔誠感受:一股有著咖啡味道的能量。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