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投資自己
對自己好
在哪裡?
要對自己好,物質上當然不要苛刻自己,
但可得明白,享受不只是吃穿玩樂,
如果能將浪費快感昇華為愉悅與自得自在,對自己更好。
小珍踏入社會剛好三年,在令人羨慕的傳播界工作,每天穿著入時,人人都誇她有品味,她也擁有一份比一般大學畢業生稍多的薪水,也有愛她的男友,唯一的煩惱是入不敷出。
本來她都只是默默承受著五張信用卡的循環利息,也不斷的辦卡以債養債,直到有一天她感覺到自己真的是無能為力了,才向已經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攤牌:「我的薪水連利息都付不起了,更別說是還掉本金了,怎麼辦?」
男友這才了解,小珍欠了信用卡公司一百多萬元,每月要還的利息已經遠超過她的薪水。所幸小珍找到了一個罕見的好男人,男友決定拿出所有積蓄幫小珍還掉欠款,條件是小珍要把手中的所有信用卡剪掉,也不可以再辦卡。
小珍心懷感激的遵守了「不亂花錢」的條款一個月,但第二個月,她又忍不住辦了一張卡,更忍不住刷了十萬元,這下子,她又開始了惡性循環,為了不讓男友對她心灰意冷,她更加費力的隱瞞了事實。不過,帳單還是給男友發現了,男友十分灰心,小珍也惱羞成怒,大吼:
「我對自己好一點不可以嗎?」
她每次遇到「上流社會」的人時,都琅琅說出那人身上的名牌,並以此為榮。但看在旁人眼中,這是虛榮,不是光榮。
她一直把快感建立在消費上,無奈的是,快感並不等於快樂。
新窮人比舊窮人更不容易翻身
上一代的人總是在未雨綢繆,不懂得及時行樂,把日子過得「超乎必要的苦」,固然不足取;他們口中的年輕人雖然懂得及時行樂,享受人生,但有時也太過了頭,付出了自己也不想付的代價,擴張消費的結果,必然成為「新窮人」;由於以債養債變得輕而易舉,在不知不覺間,往往欠下不吃不喝也還不盡的利息,所以新窮人比舊窮人更不容易翻身。
小珍還不是最離譜的例子,我看過一個才唸大三的學生,擴張信用卡消費的結果,使他更輕信地下錢莊的廣告,欠錢欠到有天地下錢莊的打手們,竟到學校課堂上給他下馬威,在全班同學面前扁他!
對自己好、善待自己,已經變成一句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口號。本來身為一個人,就應該善待自己;不善待自己的人,因為他總會用自己可以接受的尺度來看事情,多半不能真正善待別人、體恤別人,也常常把物質看得比感情重要。但在我看來,想要對自己好一點,也得顧慮現實條件,如果不能量入為出,每天入不敷出,只在物質上對自己好,並不算對自己太好,因為他承受了更大的精神壓力,比不在物質上善待自己的人更加可憐!
現代人在「對自己好」這個問題的執行面上,其實是很有迷思的,迷思在於,只懂得在物質上對自己好,多半沒有在精神上對自己好。
買名牌,吃美食,是對自己好的一部分,奈何常變成了全部,如此一來,只會加重了虛榮心和體重,心靈上並沒有成長。
「對自己好」的迷思
我常看見「對自己好」的人,吃一頓昂貴大餐面不改色,但買一本幾百塊的書都嫌貴,更別提進修與提昇了。
有天,我走過一家舞蹈社,正好聽到一位應該是住在附近、穿著金光閃閃、似乎正準備出門赴宴的半百中年婦人,大聲的對著她的先生說:「真不曉得學跳這種舞幹什麼?能夠當飯吃嗎?一大堆女人正事不做,花錢來學跳舞,有用嗎?」
她似乎是故意說給來往行人聽的。丈夫在一旁陪笑臉:「人都要有娛樂啊……」
她卻還喋喋不休。她這麼生氣,不會是媳婦曾在裡頭學舞吧?
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這位婦人固然有權表示她的實際看法,但我心裡還是覺得,如果一切要以「有用」「當飯吃」來當成值不值得的判斷標準,未免完全抹殺了所有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價值。
我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好,但如果沒有在精神上也對自己好一點,跟農戶在養「神豬」——養得胖就可以得第一名,在廟會裡咬著鳳梨讓人家拜豬公的心態有什麼不同呢。
在哪裡?
要對自己好,物質上當然不要苛刻自己,
但可得明白,享受不只是吃穿玩樂,
如果能將浪費快感昇華為愉悅與自得自在,對自己更好。
小珍踏入社會剛好三年,在令人羨慕的傳播界工作,每天穿著入時,人人都誇她有品味,她也擁有一份比一般大學畢業生稍多的薪水,也有愛她的男友,唯一的煩惱是入不敷出。
本來她都只是默默承受著五張信用卡的循環利息,也不斷的辦卡以債養債,直到有一天她感覺到自己真的是無能為力了,才向已經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攤牌:「我的薪水連利息都付不起了,更別說是還掉本金了,怎麼辦?」
男友這才了解,小珍欠了信用卡公司一百多萬元,每月要還的利息已經遠超過她的薪水。所幸小珍找到了一個罕見的好男人,男友決定拿出所有積蓄幫小珍還掉欠款,條件是小珍要把手中的所有信用卡剪掉,也不可以再辦卡。
小珍心懷感激的遵守了「不亂花錢」的條款一個月,但第二個月,她又忍不住辦了一張卡,更忍不住刷了十萬元,這下子,她又開始了惡性循環,為了不讓男友對她心灰意冷,她更加費力的隱瞞了事實。不過,帳單還是給男友發現了,男友十分灰心,小珍也惱羞成怒,大吼:
「我對自己好一點不可以嗎?」
她每次遇到「上流社會」的人時,都琅琅說出那人身上的名牌,並以此為榮。但看在旁人眼中,這是虛榮,不是光榮。
她一直把快感建立在消費上,無奈的是,快感並不等於快樂。
新窮人比舊窮人更不容易翻身
上一代的人總是在未雨綢繆,不懂得及時行樂,把日子過得「超乎必要的苦」,固然不足取;他們口中的年輕人雖然懂得及時行樂,享受人生,但有時也太過了頭,付出了自己也不想付的代價,擴張消費的結果,必然成為「新窮人」;由於以債養債變得輕而易舉,在不知不覺間,往往欠下不吃不喝也還不盡的利息,所以新窮人比舊窮人更不容易翻身。
小珍還不是最離譜的例子,我看過一個才唸大三的學生,擴張信用卡消費的結果,使他更輕信地下錢莊的廣告,欠錢欠到有天地下錢莊的打手們,竟到學校課堂上給他下馬威,在全班同學面前扁他!
對自己好、善待自己,已經變成一句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口號。本來身為一個人,就應該善待自己;不善待自己的人,因為他總會用自己可以接受的尺度來看事情,多半不能真正善待別人、體恤別人,也常常把物質看得比感情重要。但在我看來,想要對自己好一點,也得顧慮現實條件,如果不能量入為出,每天入不敷出,只在物質上對自己好,並不算對自己太好,因為他承受了更大的精神壓力,比不在物質上善待自己的人更加可憐!
現代人在「對自己好」這個問題的執行面上,其實是很有迷思的,迷思在於,只懂得在物質上對自己好,多半沒有在精神上對自己好。
買名牌,吃美食,是對自己好的一部分,奈何常變成了全部,如此一來,只會加重了虛榮心和體重,心靈上並沒有成長。
「對自己好」的迷思
我常看見「對自己好」的人,吃一頓昂貴大餐面不改色,但買一本幾百塊的書都嫌貴,更別提進修與提昇了。
有天,我走過一家舞蹈社,正好聽到一位應該是住在附近、穿著金光閃閃、似乎正準備出門赴宴的半百中年婦人,大聲的對著她的先生說:「真不曉得學跳這種舞幹什麼?能夠當飯吃嗎?一大堆女人正事不做,花錢來學跳舞,有用嗎?」
她似乎是故意說給來往行人聽的。丈夫在一旁陪笑臉:「人都要有娛樂啊……」
她卻還喋喋不休。她這麼生氣,不會是媳婦曾在裡頭學舞吧?
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這位婦人固然有權表示她的實際看法,但我心裡還是覺得,如果一切要以「有用」「當飯吃」來當成值不值得的判斷標準,未免完全抹殺了所有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價值。
我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好,但如果沒有在精神上也對自己好一點,跟農戶在養「神豬」——養得胖就可以得第一名,在廟會裡咬著鳳梨讓人家拜豬公的心態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