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林泉
◎【自序】白孔雀的心
到故宮博物院看畫,心裡還記著宋徽宗的「臘梅山禽圖」,宋徽宗在畫裡用美麗飄逸的瘦金體題著淡淡的詩句:
山禽矜逸態,
梅粉弄輕柔;
已有丹青約,
千秋指白頭。
說他願意一輩子醉心於畫畫,也不願意做皇帝,皇帝是白頭的工作,而藝術是千秋的志業呀!
走在至善園安靜的小徑上,突然,有一個陌生的小男孩沿著小徑奔走,逢人就說:「白孔雀開屏了!」
「白孔雀開屏了!」小男孩一路叫,一路笑,沿路與人分享他發現的喜悅,識與不識的人,聽見這個消息,都隨他往至善園角落的鳥園走去。
我隨著小男孩走到鳥園,果然看見了白孔雀美麗而驚人的開屏,令我更為驚奇的是,不只一隻白孔雀開屏,而是兩隻白孔雀同時開屏,還有另一隻碩大的藍孔雀也開屏了。
三隻孔雀在不算寬敞的鳥園中,一起張開了動人的尾羽,閃著光芒的尾扇在園中抖動,更使人感覺到春白的喧嘩與春情的萌動,但旁邊的幾隻母孔雀不為所動,靜靜的、埋著頭吃著槽中的飼料。
白孔雀與藍孔雀的開屏,有著驚人的美,使我歛容肅之,心裡突然浮起一個念頭:「是園中的孔雀為美?或是畫裡的花鳥為美?自然中美的實質或藝術中美的實質是一致的嗎?自然美與藝術美是不是同一個品質?」
這使我一邊欣賞孔雀,一邊深思。
一個無法在自然中探觸到美的人,是否能生起藝術美欣賞的眼睛呢?
一個對生活之美無感的人,能不能在創作中找到美呢?
一個人可不可能欣賞孔雀開屏又吃孔雀肉呢?
一個人能不能一邊寫詩作畫,一邊焚琴煮鶴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因為生活之美、創作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都不是獨存的,而是同一品質的。
先是看見了孔雀的、花鳥的美。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再看見了草坡上的野草與昆蟲皆美。
「除之不盡,愛之可也。」
接著看見了怪石與荊棘,各有各的情境。
「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抬頭遠望群山,低眉俯看流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飛梭,織成一片錦繡。
水是眼波橫,
山是眉峰聚,
擬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我要去眉眼盈盈的地方,去看那美麗的山水,正以眉眼和我對語呢!
這世界上並沒有必美之地,文學藝術家因此要鍛鍊看到什麼都能映現出美麗的心影,打開心眼去看見美的境界,並不斷去追尋更高遠之境。
我喜歡錢穆先生說過的一個故事,錢穆青年時代有一天路過山西的一座古廟,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的一棵枯死的古柏。
錢穆好奇的問:「這古柏雖死,姿勢還強健,為什麼要挖掉呢?」
老道士說:「要補種別的樹!」
「補種一棵什麼樹呢?」
「夾竹桃。」
「為什麼不種松柏,要種夾竹桃呢?」
老道說:「松柏樹長大,我看不到了,夾竹桃明年就開花,我還看得到。」
錢穆先生聽了,大為感嘆,他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叢林的開山祖師,有種夾竹桃的嗎?」
錢先生常以此勉勵門人,做學問的人不要只種桃種李種春風,還應該種松種柏種永恆。
文學家、藝術家不只是學問家,心地高遠能望見松柏,卻也能欣賞夾竹桃開花的美麗。
美,是同一品質。
我從前練書法的時候,常到故宮去看歷代書家筆墨,感覺到書家的筆墨之美與山水自然的美渾然相通,蔡邕的字有如初耕耘的田園,懷素的狂草像是奔向大海的河流,歐陽詢的書帖是秋天的樺樹林,王羲之的行書則是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顏真卿的楷書是夕陽下的青草,宋徽宗的瘦金詩帖彷如蝴蝶飛入竹林……。
一個完全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貼近那種剛健與婀娜;正如一個第一次張開眼睛的人,會被河山的壯闊與柔媚感動。
我特別喜歡唐代的書家孫過庭的書譜序,裡面寫書法的文字曾使我吟誦再三: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
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
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
或重若奔雲,或輕如蟬翼,
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
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一畫之間,受起伏於峰杪,
一點之內,殊衂挫於豪芒。……
天呀!這是多麼美麗的文字!我在故宮的展覽室繞室三嘆!
平面的書法,一下子懸針垂露,一會兒奔雷墜石;大鴻與鸞鳳飛舞,野獸與蛇蝎驚駭;站在最危險的高峰絕壁邊上;有時重得像奔跑的雲,有時輕得像蟬的翅翼;舒展的時候如泉水注流,頓挫的時候安頓如山;纖細時像初升的月亮跳出山崖,瀟灑時又像眾星列在星空;這種與自然相應的妙有,不是光靠力量運作就能成就。
可以說是智慧與巧妙都達到優異的境界,心手相連暢達無礙,一筆一墨不是無中生出,而是必然的存在,在一筆一畫一點一墨之間,像是在山峰樹杪之巔,在豪芒的細膩之處……。
我喜歡這書帖,是看到了藝術與自然之間的緊密相連,文學與藝術的竅門不就在這裡嗎?
像是一隻開屏的白孔雀,突然展翅,飛入了畫圖之中。
也像是一隻圖畫中的竹鳩,突然飛到我們的眼前歌唱。
我在冊頁中讀到的美,在自然中,我也見及。
我在卷軸裡發現的情意,在生活裡,我也體會。
我看一筆的乾坤,也看萬象的神奇。
我觀一畫的盎然,也觀萬物的生意。
文學家的心是無礙的,他進進出出,進而體會白孔雀之心,出而看見白孔雀的美。
在某些特別神秘的時候,我們象形、轉注、假借、會意,把心境凝注於紙,那一刻,就像白孔雀開屏。
到故宮博物院看畫,心裡還記著宋徽宗的「臘梅山禽圖」,宋徽宗在畫裡用美麗飄逸的瘦金體題著淡淡的詩句:
山禽矜逸態,
梅粉弄輕柔;
已有丹青約,
千秋指白頭。
說他願意一輩子醉心於畫畫,也不願意做皇帝,皇帝是白頭的工作,而藝術是千秋的志業呀!
走在至善園安靜的小徑上,突然,有一個陌生的小男孩沿著小徑奔走,逢人就說:「白孔雀開屏了!」
「白孔雀開屏了!」小男孩一路叫,一路笑,沿路與人分享他發現的喜悅,識與不識的人,聽見這個消息,都隨他往至善園角落的鳥園走去。
我隨著小男孩走到鳥園,果然看見了白孔雀美麗而驚人的開屏,令我更為驚奇的是,不只一隻白孔雀開屏,而是兩隻白孔雀同時開屏,還有另一隻碩大的藍孔雀也開屏了。
三隻孔雀在不算寬敞的鳥園中,一起張開了動人的尾羽,閃著光芒的尾扇在園中抖動,更使人感覺到春白的喧嘩與春情的萌動,但旁邊的幾隻母孔雀不為所動,靜靜的、埋著頭吃著槽中的飼料。
白孔雀與藍孔雀的開屏,有著驚人的美,使我歛容肅之,心裡突然浮起一個念頭:「是園中的孔雀為美?或是畫裡的花鳥為美?自然中美的實質或藝術中美的實質是一致的嗎?自然美與藝術美是不是同一個品質?」
這使我一邊欣賞孔雀,一邊深思。
一個無法在自然中探觸到美的人,是否能生起藝術美欣賞的眼睛呢?
一個對生活之美無感的人,能不能在創作中找到美呢?
一個人可不可能欣賞孔雀開屏又吃孔雀肉呢?
一個人能不能一邊寫詩作畫,一邊焚琴煮鶴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因為生活之美、創作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都不是獨存的,而是同一品質的。
先是看見了孔雀的、花鳥的美。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再看見了草坡上的野草與昆蟲皆美。
「除之不盡,愛之可也。」
接著看見了怪石與荊棘,各有各的情境。
「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抬頭遠望群山,低眉俯看流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飛梭,織成一片錦繡。
水是眼波橫,
山是眉峰聚,
擬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我要去眉眼盈盈的地方,去看那美麗的山水,正以眉眼和我對語呢!
這世界上並沒有必美之地,文學藝術家因此要鍛鍊看到什麼都能映現出美麗的心影,打開心眼去看見美的境界,並不斷去追尋更高遠之境。
我喜歡錢穆先生說過的一個故事,錢穆青年時代有一天路過山西的一座古廟,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的一棵枯死的古柏。
錢穆好奇的問:「這古柏雖死,姿勢還強健,為什麼要挖掉呢?」
老道士說:「要補種別的樹!」
「補種一棵什麼樹呢?」
「夾竹桃。」
「為什麼不種松柏,要種夾竹桃呢?」
老道說:「松柏樹長大,我看不到了,夾竹桃明年就開花,我還看得到。」
錢穆先生聽了,大為感嘆,他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叢林的開山祖師,有種夾竹桃的嗎?」
錢先生常以此勉勵門人,做學問的人不要只種桃種李種春風,還應該種松種柏種永恆。
文學家、藝術家不只是學問家,心地高遠能望見松柏,卻也能欣賞夾竹桃開花的美麗。
美,是同一品質。
我從前練書法的時候,常到故宮去看歷代書家筆墨,感覺到書家的筆墨之美與山水自然的美渾然相通,蔡邕的字有如初耕耘的田園,懷素的狂草像是奔向大海的河流,歐陽詢的書帖是秋天的樺樹林,王羲之的行書則是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顏真卿的楷書是夕陽下的青草,宋徽宗的瘦金詩帖彷如蝴蝶飛入竹林……。
一個完全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貼近那種剛健與婀娜;正如一個第一次張開眼睛的人,會被河山的壯闊與柔媚感動。
我特別喜歡唐代的書家孫過庭的書譜序,裡面寫書法的文字曾使我吟誦再三: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
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
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
或重若奔雲,或輕如蟬翼,
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
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一畫之間,受起伏於峰杪,
一點之內,殊衂挫於豪芒。……
天呀!這是多麼美麗的文字!我在故宮的展覽室繞室三嘆!
平面的書法,一下子懸針垂露,一會兒奔雷墜石;大鴻與鸞鳳飛舞,野獸與蛇蝎驚駭;站在最危險的高峰絕壁邊上;有時重得像奔跑的雲,有時輕得像蟬的翅翼;舒展的時候如泉水注流,頓挫的時候安頓如山;纖細時像初升的月亮跳出山崖,瀟灑時又像眾星列在星空;這種與自然相應的妙有,不是光靠力量運作就能成就。
可以說是智慧與巧妙都達到優異的境界,心手相連暢達無礙,一筆一墨不是無中生出,而是必然的存在,在一筆一畫一點一墨之間,像是在山峰樹杪之巔,在豪芒的細膩之處……。
我喜歡這書帖,是看到了藝術與自然之間的緊密相連,文學與藝術的竅門不就在這裡嗎?
像是一隻開屏的白孔雀,突然展翅,飛入了畫圖之中。
也像是一隻圖畫中的竹鳩,突然飛到我們的眼前歌唱。
我在冊頁中讀到的美,在自然中,我也見及。
我在卷軸裡發現的情意,在生活裡,我也體會。
我看一筆的乾坤,也看萬象的神奇。
我觀一畫的盎然,也觀萬物的生意。
文學家的心是無礙的,他進進出出,進而體會白孔雀之心,出而看見白孔雀的美。
在某些特別神秘的時候,我們象形、轉注、假借、會意,把心境凝注於紙,那一刻,就像白孔雀開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