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心像:指引古代先知穿越生命迷宮的強大技巧
我們已經談過感知如何反映外在世界,現在要進一步討論何謂感知內在世界。反映在感知鏡子上的那個內在世界,就是我們內在身體的圖像嗎?換句話說,我們只是感知來自內在身體刺激的訊息嗎?或者,內在世界是一個存在於身體之外的實體?
身為成年人,我們不會質疑自己理解外在世界的能力,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形狀、顏色、聲音、氣味,以及其他所有我們的感官自然記錄下來,而我們現在很容易辨識出來的線索。
還是嬰兒時,我們很自然地只知道如何做夢,而在從嬰孩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我們被外在刺激拉出自己之外。因此,變成大人的我們必須重新接受訓練,以再度聚焦於內在。
感知內在世界,需要一種與我們的習慣相反的動作。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進行這項任務。轉向內在時,我們凝視的是什麼?不是形式或模式,而是一個虛空。
記住,既然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是相反的,我們只需要花一點時間暫停一下,別注意外在世界的種種模式,而是讓自己去感知內在世界。我在這裡要指出一點:雖然是往內觀看,我們卻不是看進身體裡。(第六章會談到另一種局部的「看見」。)
我們要深入思考的,是一種非局域性,一個無實體、無形的內在空間。進入這個虛空,是透過一個往內看的簡單動作,而不是抓住形式與模式。我們這個主動的「觀看」會將光帶入黑暗之中,而在那道光裡,我們彷彿被魔法賦予一種出乎意料的能力,可以在虛空中大玩組態或配置的遊戲。
這就很像伸出食指碰觸一面空白的牆,原本看不見的文字突然出現,但如果試圖將那些字固定在牆上,它們又會很快變成另一種形狀,或者消失不見。在健康的人的內在世界裡,模式並不會束縛我們,反而會充滿喜悅地讓我們進行有意義的想像力遊戲。
不過,「想像力」又是什麼?因為它的本質如此難以捉摸,我們甚至沒辦法給它一個近似的定義,只能假設它是一種「未知與已知的對話」。
當然,「想像力」就像隱身於一層紗之後,它的力量潛藏在令人費解卻富於創造力的蒼穹裡。凝視這個內在世界的虛空,是我們進入另一個真實世界的通道嗎?夢境是一個地方、一個我們可以探訪的「實相」嗎?它是我們藏在迷霧之後的仙境嗎?
我們能否藉由將真的夢境實相帶入一般的意識實相,完成將章魚由內往外翻的把戲?如果繼續往下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同時,回到這一節最初那個關於內在感知的問題,我們想要指出的是,當感知力轉向內在時,它並沒有其他功能,唯一的作用是讓我們得以「看見」想像力的世界,這個想像力世界的組態或配置就像空曠天空中轉瞬即逝的雲一樣,浮起來回答我們的疑問,然後消失在我們「內在視覺」無可比擬的巨大光芒裡。
將白日夢及幻想與純粹的想像力區分開來
鏡子的內在面也會被干擾嗎?想像力的世界可不可能被操弄、扭曲、變形?當然可能,就像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這些干擾是想像力世界固有的嗎?不是,它們源自身體。
我所謂的「身體」,指的是帶著各種固定模式、習慣、需求與情緒的脆弱人類身體,就是這些事物纏住想像力不放,扭曲它,將之用在白日夢與幻想——這些是偽劣假冒形式的夢行能力,帶著令人筋疲力竭的特質,讓我們很容易辨別出來(洞察純粹的想像力則使我們精力充沛)。
順便一提,請不要把「白日夢」與「遐思」搞混。遐思發生在一種放鬆、開放的狀態,那樣的狀態會誘發白天做夢的行為;然而,白日夢卻是被自我放縱的欲望帶往預料之中的結果。
例如,你做白日夢夢到一個有錢有房、非常英俊又性感的男人瘋狂愛上你,令你神魂顛倒,然後他娶了你。當然,你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你是男的,可以把這個白日夢的主詞換成「女人」)。
「幻想」透過餵養我們各種匱乏、受挫的期待,干擾內在世界的純粹反射。幻想可能像這樣:「我要把他的手指一根一根打斷,接下來就是他身上的每一塊骨頭!」或者:「我會去死,那麼他們就會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然後,你繼續幻想自己的葬禮及親人為你哀慟等情節,鉅細靡遺。
留意你的白日夢與幻想,你會發現自己阻塞最嚴重的地方。例如,你對伴侶關係的渴望讓你沉迷,或者你的憤怒變成一種執念,你的奇異吸引子因此成形,並轉變成你不見得很喜歡、卻不幸與之緊密結合的實相。
學會把白日夢及幻想與純粹的想像力區分開來,將展開一個過程(後面的章節會詳述),這個過程能讓你將白日夢與幻想的影像整合進你內在世界的視覺心像場景中,以處理它們,然後將之釋放。花在維持這些幻覺的停滯能量因此被想像力捕獲,用來創造新的、讓人對生命抱持肯定態度的組態或配置。
如果我們一切正常、健康,內在就會有一個安全的中心點,連結外在世界。就像亞當為動物起名字(〈創世記〉2:19),我們可以替這個世界的不同構成要素命名。無論在感知過程中遇到什麼干擾,我們依然能夠藉由自己認可的模式看見一個一致的世界——這些模式已經被命名,並有固定意義,好讓我們在未來作為參考。
問題是,越是用這種方式觀看世界,我們越容易誤以為這是觀看世界的唯一方法。人是一種自我參照的生物,在前進的過程中會自我訓練,於是越來越陷入自己選擇的常規裡,然後還訓練孩子做同樣的事。
嬰兒剛出生時,就像第一個人類亞當神人一樣,擁有透明的內在身體;但到了孩童時期,所有對內在世界的興趣都被阻止或忽略,因此,他們一開始那種對內在世界非常強烈的感知很快就隨著歲月變弱了。
不過,請想像發生了某件轉變你的覺知的事,例如令人震驚的事件——孩子受了傷,或者你被診斷出癌症,或者分手的情人回到你身邊。無論是恐懼或喜悅,這種震驚的情緒都會翻轉內在那面鏡子,讓你突然看到鏡子的另一面。
在這個新發現的「空無」空間裡,想像力可以讓它短暫卻重要的符號浮出來。但是,真的需要等到生命中令人震驚的事件發生,才能窺見這個祕密嗎?其實,每天晚上都有一絲機會,一個有可能瞥見另一個世界最純粹形式的幸運時刻。從那裡開始探索想像力世界合理多了。
視覺心像練習:看見臨睡心像
今晚就寢時,讓自己完全放鬆,閉上眼睛,但確認自己保持警醒。不要讓自己有任何內在對話,把所有念頭往左邊掃出腦海,保持在一種平靜、暫時放空卻警醒的狀態。很快地,你就會「看見」閃爍的顏色、片段而不連貫的奇怪影像,或是整個栩栩如生的場景。在你閉起來的眼皮底下,這些事物出現又消失,很快被其他的取代。不要嘗試抓住任何畫面不放,看著就好,你很快就會自然睡著。放手讓這個過程發生。
這些現象被稱為「臨睡心像」,發生在清醒與睡著之間的臨界點,此時你所有的習慣行為都是相反的(你躺著而非站著,眼睛閉著而非張開,肌肉放鬆而不是正在活動)。你放鬆到不想操控自己的視覺心像,這個隱藏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的相反)因而出來表演。
學會相信來自內在世界的訊息
黃昏與黎明、瞌睡與清醒引發了朦朧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各種形狀戲弄著我們,我們的兩個世界相遇、混合,有時讓人分不清兩者。例如醒來的時候,你清楚地想起你將鑰匙放在手提包裡,但後來要找鑰匙時,才突然明白你並沒有真的把鑰匙放進手提包,而是夢到你那樣做了。
或者,當你睡著時,你要另一半去學校接孩子,第二天你才沮喪地發現,你以為自己大聲告訴他這件事了,但那時其實是在夢中。
這樣的混淆完全正常,不必擔心,你很快就能學會同時在兩個世界保持清楚的意識,這些混淆將會消失。睡著的時候,內在世界當然會在夢中出現(至少你是這麼認為的),但目前為止,在夢中你還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只有在醒來之後才記得你做了夢。這一點同樣會改變。
內在世界不像吸血鬼會在黎明雞啼時消失。想像一下月亮是內在世界,太陽則是外在世界。即使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月亮依舊存在;當太陽照亮行星的這一邊時,月亮對海洋與我們體內液體的影響並沒有停止。
我們可以說,鏡子的一邊總是夜晚,另一邊一直是白天,而身體是中間的界面(接受器、傳導體)、我們的感知螢幕,以及兩個世界的鏡子。既然兩個世界同時存在,我們能否不要將它們看成兩個對等的主體,而是視為一個整體?讀完這本書,你應該就能做到了!同時,問問自己:有沒有任何來自內在世界的訊息曾經在你白天有意識的狀態下穿越而出,讓你接收到?
雅各.陸西朗在他的書《於是有了光》(And There Was Light)中描述接收到這種訊息的經驗。事實上,陸西朗是個盲人,因此他真正「看見」的,是他的內在世界。讀他的書之所以有趣,是因為他描述了自己如何看見。
陸西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青年反抗軍運動的領導人物,負責遴選所有的幹部,而身為盲人,他要如何做到這件事?許多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明顯線索,對他來說都是不存在的,於是他參考自己的內在鏡子,以做出適當選擇。這面內在鏡子藉由呈現圖像式組態,來回應他的緊急詢問。
例如,有一次陸西朗正在考慮讓一位可能的候選人管理反抗運動的北方分支組織(那個人是唯一人選),當時,陸西朗「看見」一條巨大的黑色斜線劃過他內在的感知視野。
你不需要成為盲人才能像他那樣「看見」,你要做的,只是留意。我等一下會詳細說明陸西朗面臨的兩難困境,在這期間,來看看下面這個練習你能做多少。
視覺心像練習:白天的內在視覺
閉上眼睛,深呼吸三次,從3倒數到1。回顧自己的人生,去記起並辨認如上述陸西朗那種於內在「看見」的經驗,藉由後見之明驗證你看到的事物傳達的訊息是否準確。深呼吸一次,告訴自己未來要能夠辨識這種發生在白天、如夢般的「看見」。再深呼吸一次,然後把眼睛張開。
舉例來說,你跟朋友聊天,他正在說一個故事,而你觀察著他的臉和手,但同時,你也「看見」他戴著一張面具。後來,你得知他告訴你的一切都是謊言,於是你想起自己的視覺心像。這多有用啊!你不只「看見」了,也能夠驗證你「看見」的是真的。起初唯有透過這樣的驗證過程,你才會開始相信來自你視覺心像世界的訊息。
現在回到陸西朗的例子。當時因為迫切需要找到一個人來領導北方的分支組織,所以儘管他在考慮那個唯一人選時,內在視覺顯現給他看的是一條黑色斜線劃過那個人的畫面,他卻沒讓自己信任內在眼睛所見,還是選了他。不幸的是,那個人最後背叛了整個組織,向德國祕密警察蓋世太保告密,導致陸西朗與他的朋友們被送往集中營。
內在的視覺心像隨時都在反射到鏡子上,閱讀這一段文字時,你也有這樣的內在圖像,但你不是沒看到,就是很少「看見」,因為你已經忘記如何接受這些內在圖像是真實的。但它們一直都在那裡,只要你決定再度聚焦其上,就能夠注視它們,並與之對話。
就像我們先前說過的,內在世界並不是只有圖像。如同外在世界,內在世界會顯化出聲音、文字、完整的句子、氣味與動覺經驗。但與外在世界不同的是,這些模式是流動的、短暫易變的,唯有透過一種敞開而放鬆的「觀察」,才能觀看它們,並因此進入想像力世界。
讓我們在此處暫停一下。你已經準備好要承認想像力世界是活生生的、完好地存在你之內,等著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嗎?你是否像《聖經》中的夢行者與預言家那樣持開放態度,要接收來自另一個「神聖」世界的「訊息」了呢?
重新學習內在世界的語言
想像你已經在一個黑暗洞穴中度過許多日夜,當你從洞裡出來、走進陽光時,很可能只會看到紛亂的色彩、朦朧的形狀及失焦的景象,這些都會讓你錯誤解讀。
同樣地,你待在外在世界這個開放洞穴中太久,早已忘記如何在黑暗中「看見」;而當你終於看見時,你看到的事物會是幻想、誤解與含糊不清的訊息。你必須學會再度「聚焦」——意思是,何謂聚焦於外在世界,在夢境世界就去做完全相反的事。
在這個新世界中聚焦時,你其實是掃描全局,而不是將焦點局限在某個特定形式上。你學會觀察一種模式,而不被該模式困住;你教導自己藉由逐漸增加的注意力去聚焦,直到你能夠如實地「看見」內在世界,不會因為缺乏覺察或感知領域中的其他干擾而看到攙假的訊息。換句話說,你必須再教育自己。
還是個孩子時,你非常熟悉內在世界的語言。你在兩種語言中長大,後來忘記了其中一種,但因為你曾經熟悉這個語言,重新學習對你來說很簡單,其中的訣竅是允許自己變得能夠覺察,然後練習聚焦,直到重新獲得所謂「真正的想像力」!
當你可以同樣聚焦於內在與外在世界時,這兩個世界便合而為一。你變回第一個人類,你的鏡子是個透明的巨大球體;你變得被光充滿,照亮了內外兩個世界,而你則成了「一」。這就是我們在這本書中要進行的工作的終極目標。」
第1章視覺心像練習快速指南
1.找出你的奇異吸引子:學習辨識你會很自然被什麼吸引
用三天時間確認並寫下你感興趣的事物,以列清單的方式寫成一整欄。然後坐下來,閉上眼睛,深呼吸三次。你的清單有沒有明顯漏掉什麼?在視覺心像中看到你漏掉的事物,並替這些圖像命名。接著再深呼吸一次,張開眼睛,在另一欄中寫下這些視覺心像的名字。
2.藍色水晶花瓶:清理扭曲的感知
將所有困擾你的事物化為一陣輕煙呼出去,就像香菸的煙霧。從天空吸進燦爛的藍金色光芒,看見這道光充滿你的鼻腔、口腔、喉嚨,然後沿著背部往下流動,彷彿一條巨大的光之河流。你看見它往下流進你的腿部、腳掌、腳趾,並且從各個腳趾往外延伸,彷彿長長的光之天線。然後,你看見這道光沿著雙腿往上流進你的骨盆與胸腔,並且從心臟流進又流出,直到心臟變成一盞藍色的燈,散發光芒。你看見這道光沿著雙臂往下流,充滿你的手掌與手指,並且像長長的光之天線般往外延伸。當你繼續讓這藍光充滿你時,你看見它開始從你的腳踝、膝蓋、臀部、肩膀、手肘和手腕向外散發光芒。現在這道光開始穿透你的皮膚,往四面八方散發光芒,直到你看起來像個充滿光的水晶花瓶,並往各個方向發光。然後,張開眼睛,看見自己像個光芒四射的水晶花瓶。讓自己在睜眼的狀態下維持這個圖像幾秒鐘。
3.靈擺:清理扭曲的感知
深呼吸三次,想像一個很大的水晶靈擺從左到右、右到左擺動。每次靈擺擺到右邊時,它會把你生活中那些局限了你的選擇的干擾聚集成堆。試著辨識出每一個干擾。深呼吸一次,看見靈擺大幅擺動到右邊,再大力擺盪向左,將那一整堆用力掃到左邊。接著再深呼吸一次,看見靈擺再次大幅往右,然後擺回左邊,將那整堆干擾從左邊掃出畫面之外。
4.辨識白日夢與幻想
下週花時間注意你白日夢與幻想的內容,不帶任何批判地觀察它們。
5.看見臨睡心像:開始探索想像力世界
入睡前,保持在一種平靜、暫時放空卻警醒的狀態。觀察閃爍的顏色、不連貫的奇怪影像,或是整個栩栩如生的場景。
6.白天的內在視覺
深呼吸三次,回顧自己的人生,去記起並辨認你有過的那種真正於內在「看見」的經驗。藉由後見之明驗證你的內在視覺傳達的訊息是否準確。深呼吸一次,告訴自己未來要能夠辨識這種發生在白天、如夢般的「看見」。再深呼吸一次,然後把眼睛張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