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安頓世界的,是你
你的心靈自由嗎?
旅行時你會察覺到,世界各地的人問題雖然看似不同,實則無太大的差異。四處都有暴力問題,也有自由與否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讓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真實、更美好一些,這樣人們才能活得安寧、有修養,不至於經常和自己或鄰人產生衝突。此外,整個亞洲到處都可以看見貧窮、飢餓以及徹底的絕望。美國與西歐面臨的卻是經濟繁榮帶來的問題;經濟繁榮但缺乏素樸精神,暴力就會隨之而起。目前西方社會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奢華享受,已經到達徹底腐敗和不道德的程度了。 同時還有組織化宗教──世界各地的人多多少少都在排拒它──所造成的問題,以及什麼是宗教精神、什麼是冥想等等──這些都不是亞洲獨有的問題。然而講者本身並不代表任何思想體系──印度的或其他區域的,因為講者並不是專家學者,只要我們能共同探索這些問題,或許就能建立起正確的交流與溝通;不過要切記,言語並非事物本身,無論我們闡述得多麼仔細,多麼錯綜複雜,多麼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由印度教、回教、基督教及共產主義等所造成的思想分裂,已經為世界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而且製造了這麼多的仇恨與對立。一切宗教或政治上的意識形態都是愚蠢的,因為這些都只不過是觀念罷了,但不幸卻造成了人類的分裂。 這些意識形態帶來了諸多的戰爭;雖然人們在宗教信仰上還算有某種程度的寬容性,可是一旦超越了某個界線,接下來的就是毀滅、偏狹、殘忍與暴力││宗教戰爭。意識形態也同樣帶來了國族之間的分裂,譬如黑人的國家主義,以及各部落之間的戰役。
思想與自由
我們人類真有可能和平地、自由地、正直地共處於世上嗎?自由絕對是必要的,但不是為所欲為式的自由,因為個人永遠是受制的──不論他住在印度或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他永遠都受到他的社會、文化以及他整個思想結構的制約。那麼,人有沒有可能從這些制約裡面徹底解脫出來,不只是意識形態或觀念上的解脫,也包括心理上的、內在的自由?否則我根本看不到民主的可能性,也看不到展現正確行為的可能性。甚至連「正確行為」這樣的說法都遭到了藐視,不過我還是希望我們能運用這些詞彙而不至於造成譏諷的反應。 自由不是一種概念;有關自由的哲學並不是自由本身。一個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身處牢獄中的人,不論這牢獄點綴得多美,仍然是不自由的。自由並不是一種陷入思維中的狀態。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自由不是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只不過是一種反應罷了。 人類為什麼會賦予思想這麼高的重要性?──思想往往會形成概念,然後人就按照這些概念而活。形成一些意識形態,臣服於這些意識形態,乃是世上顯而易見的事。希特勒的納粹運動,共產主義的革命,宗教組織的形成,包括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的新教等等,數十年來都在透過宣傳確立自己的意識形態,而且不斷地藉由威脅及承諾驅使人臣服其下。你可以在世界各地觀察到這個現象;你會發現人類一向賦予思想過高的意義及重要性。越是學有專精,智力越是高超,就越重視思想。因此我們現在要問的是:思想真能解決人類的問題嗎?
心理革命
世界各地都有暴力問題,不單是巴黎、羅馬、倫敦、哥倫比亞、此地,其他各地也都出現了學運抗爭,而且黑人與白人、印度教徒與回教徒,也越來越彼此仇視。人心之中不知懷著多少的殘忍與暴力──雖然外表上看來很有學養,反應有節制,口裡不時祈求著和平的降臨。這份暴力,就是宗教派別、政治及種族界分造成的結果。 這份深埋於人心深處的暴力,可不可能得到徹底的改變及轉化,好讓人們活在和平的氛圍裡?人心深處的暴力顯然是從動物性及社會承繼而來的。人類已經把戰爭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了;雖然各地偶爾有一些反戰論者持著標語反對戰爭,但總有一些人是愛好打仗的!或許有人不贊成打越戰,不過他們還是可能為了別的議題而抗爭,引起另一種形式的戰爭。因此,人類已經接受了內心及外在世界的爭戰,也就是衝突,並視其為一種生活方式。 人類的顯意識及潛意識裡的心態,製造出了相對應的社會結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接著我們又要問了:人類有沒有可能在適應教育、接受社會規範及文化薰陶之下,同時產生心理上的真實革命? 心理上的革命有可能立即出現嗎?不是在未來,也不是漸進式的,因為房子已經失火了,你不可能慢條斯理地談論著如何救火的問題;你已經沒有時間了,而且時間本來只是一種幻覺罷了。因此,什麼能真的令人類改變?什麼東西能夠讓身為人類的你我真的改變?難道必須倚賴獎賞與懲罰嗎?這些方法早就試過了。地獄的懲罰、進天堂的承諾等等,這些方法都用過了,但人類並沒有多大改變;他仍然善妒、貪婪、暴戾、迷信、充滿著恐懼。單憑內在或外在的動機,並不能帶來徹底的改變。透過理性分析來了解人為什麼會如此暴戾、恐懼、貪得無饜、好鬥、野心勃勃──分析是很容易的一種方式──難道就能帶來改變嗎?很顯然不能,那麼,到底什麼方式才能帶來立即而非漸進式的心理革命?對我而言,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議題。
分析者v.s.被分析之物
分析──專家學者的分析或反省式的分析──並不能帶來解答。分析一向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洞見,你的分析一旦出了錯,接下來的分析就會跟著出錯。如果你的分析得到了某種結論,而你立即從這個結論往下推演,那麼你也受到了阻礙。此外,在分析之中還有「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的對立問題。 若是不透過動機、分析或對肇因的探究,我們要如何才能帶來心理上的徹底革命呢?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憤怒的原因,但這並不能制止你的憤怒。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戰爭的起因,包括經濟上的、國族的、宗教上的議題,或是政治人物的顏面問題、意識形態等等的問題;但我們仍然在互相殘殺。五千年來已經出現過一萬五千場重大的戰爭──我們到現在仍然沒有愛,沒有慈悲。 一旦洞察到這個問題的真相,我們不可避免地將會面臨「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觀者與被觀之物」、「思想者與其思想」之間的界分是否真實的問題,不是理論上,而是真的有這樣的問題嗎?這個「觀者」──這個讓你產生「看與聽」的存在中心──是否只是一個把自己與被觀之物分開來的概念性存有罷了?如果你說你在生氣,那麼這股怒氣與那個知道自己正在生氣的存有,是不是真的有區別?那股暴力不就是觀者的一部分嗎?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試著去了解它。我們若是關心當下立即產生心理上的革命──不是未來才產生一些變化──這個議題,就必須試著去了解這件事──這個所謂的「觀者」、「我」、「自我」、「思想者」或「經驗者」,與被觀之物、經驗或思想,真的有差別嗎?當你在看著一棵樹、觀察一隻飛鳥、欣賞水面上的月光時,那個「經驗者」真的有別於他所看到的一切嗎?當我們在看一棵樹時,我們是真的在看它嗎?請再隨著我探究一下。我們可曾直接地看過一棵樹,還是只透過知識組成的意象或過去的經驗在看它?你可能會說:「是的,我知道它的顏色有多美,形狀有多麼好看。」但你只是在透過記憶、透過以往對它的感覺,再次享受起那份快感罷了。你可曾觀察過那「觀者」與「被觀之物」的差異?除非你曾深入於這個議題,否則接下來要談的事很可能被你疏忽掉。其實只要「觀者」與「被觀之物」是分開來的,衝突就一定會出現。只要心中一產生對去年秋色的回憶、認知及意象,「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及衝突就出現了。製造出這種界分的正是思想本身。假如你看著你的鄰居、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男友或女友,不論眼前是誰,這時你能不能不帶任何意象或過往的記憶,直接看著這個人?因為如果帶著某種意象去看此人,你們的關係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兩組意象所形成的不直接關係;只有概念性的關係,而沒有真實的關係。
人類衝突之源
我們都住在概念世界裡,一個由思想構成的世界。我們總試圖藉著思想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從最機械化的到最深層的心理問題。 如果「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確有區別,那麼這份區別即是人類衝突的源頭。當你說你愛某人時,那種感覺真的是愛嗎?其中必定有「觀者」與「被觀之物」之間的界分?這種「愛」本是思想的產物,一種會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並不是真正的愛。 思想是不是我們用來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唯一手段?或許是的,我們正在質疑這件事,我們並沒有立刻下結論。也許除了機械性的、技術性的或科學性的問題之外,思想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當「觀者」即是「被觀」之物時,衝突就停止了。這種情境很容易發生,而且很平常;每當重大危機出現時,「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就不見了;這時行動會立即產生。假如一個人的生活裡出現了重大危機││我們總是在逃避危機││他根本沒時間去思考這件事。在這種情況下,腦子裡雖然還有許多老舊的記憶,故而無法立即做反應,但行動已經產生了。這時心理上已經出現了立即的革命,也就是「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不見了。換句話說:我們一向活在過往的歷史裡,所有的知識都屬於過去的歷史。人終其一生都活在過去,活在已經發生過的事物裡面──從其中再產生出「過去的我是什麼」,以及「我將來應該怎麼樣」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於昨日的種種,而「昨日的種種」只會使我們變得無感,剝奪掉我們本有的天真與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種種」便是那「觀者」本身;「觀者」心中充斥著一層又一層的顯意識及無意識的記憶。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
全人類都存在於我們的顯意識及深層的無意識裡面。每個人都是數千年的演化成果;這些紀錄,人類所有的歷史、所有的知識及過往的一切,全都深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如果你能深入地探究,就會發現它們,因此自我認識才會變得那麼重要。「自我」已經變成了一個二手貨;我們不斷地重複別人的話語,不論是佛洛依德或任何一位專家的見解。如果你真想認識自己,絕不能藉著專家的眼睛來看自己;你必須直截了當地觀察自己。 你如何能在不成為「觀者」的情況下來認識自己呢?你所謂的「認識」到底是什麼?──我現在並不是在說雙關語。我是在質疑我們所謂的「認識」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是真的在認識一個東西?我們可以說我「認識」梵文,我「認識」拉丁文,我「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我們可以學著去認識一種語言,但我真的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嗎?當我說我了解我的妻子時,我會不會立即產生一個有關她的意象──這個意象永遠屬於過往的歷史;這個意象會阻礙我對她的觀察──她目前可能已經有所改變了。因此我真能說我「了解」嗎?當你問到:「我能不能在不形成觀者的情況下來認識自己?」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 這是十分複雜的一件事:我學著認識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累積了許多有關自己的知識,亦即過往的一切,然後我又繼續累積對自己的認識。我藉由這些累積的知識來觀察自己,並試圖對自己產生一些認識,這個做法行得通嗎?顯然是行不通的。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觀察是一種不間斷或不累積的過程,「自我」則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東西,它總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覺、新的變動、新的暗示、新的跡象。觀察並不是與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一種狀態;我不能說我已經觀察到了,或是我將要觀察。因為心永遠處在一種不斷觀察的狀態裡,它永遠活在當下,永遠是新鮮的;它不被累積下來的知識所敗壞。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會發現存在的只有不間斷的觀察而非知識的累積;然後心就會變得異常警醒、敏銳。因此我永遠無法說我「認識」自己,任何一個人如果說「我認識」,顯然就還不認識什麼。觀察乃是一種活躍而不間斷的過程;它跟已經有所認識是無關的。我「認識」為的是在已經學會的東西上再添加一些東西,但若想觀察自己,就必須擁有觀察的自由,可是藉由過去的知識來進行觀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問:為什麼「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會導致衝突? 克:是誰在付出努力?只要有努力,只要有矛盾,就會有衝突。因此,在「觀者」與「被觀之物」的中間,難道沒有對立性嗎?這並不是一種意見上的狡辯,你不妨自己去觀察一下就知道了。假如我說:「這是我的。」那麼不論那是財物、性、權力或工作,都會出現因界分而造成的抗拒,如此一來就起了衝突。當我說:「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婆羅門。」或這個、那個時,我已經在自己的周圍建構了一個世界,一個我認同的世界,於是界分就產生了。很顯然,當一個人說他是天主教徒時,他已經把自己和非天主教徒做了區分。所有的區分,不論是內心的或外在的,都是在助長敵意。現在問題又出現了,我能不能既擁有一些東西,又不會製造敵對、矛盾或衝突?還是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次元,可以完全消彌掉「所有權」這個東西,也就是真正的自由之境?
問:我們有可能不帶著任何概念而行動嗎?你有可能進到這間房子裡,在一張椅子上坐定下來,而不帶有任何對這張椅子的概念?你似乎在暗示我們不能有任何概念? 克:也許我沒有解釋得很仔細。人當然得有概念,譬如我問你住在哪裡,你一定會回答我,除非你有健忘症。「告訴我」這件事,就是源自於概念或記憶──而人必須有記憶和概念。不過概念也會助長意識形態,帶來災害──你是美國人,我是印度人等等。你信奉一種意識形態,我信奉一種意識形態,這都只是一些概念罷了,但我們竟然會因此而相互殘殺。即便是在同一間實驗室裡研究科學的夥伴,也可能做出這種事來。 在人類的關係之中,概念到底有沒有任何地位?這又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所有的反應皆是概念,所有的反應:我有一種想法,然後我依照這個想法去行動;首先我產生了一種想法,一個公式或基準,然後就按照它來採取行動。因此,在概念、想法與行動之間,一定存有界分。處在概念這一邊的是「觀者」,行動則是在觀者之外的另一種東西,於是界分與衝突就因此而形成了。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受限的、從社會背景裡產生的心智,是否能擺脫掉概念思考,以不機械化的方式行動?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說有可能並沒有什麼意義。我說這是有可能的,而且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沒有可能完全安靜下來,從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脫出來,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時候才產生思想。我現在是在用英文說話,這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但是你能不能徹底安靜地聽我說話,心中沒有任何念頭?你一旦「試圖」去達到這種狀態,思想就出現了。我們有沒有可能在看著一顆大樹或麥克風時,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念頭指的就是思想或概念?看著一棵大樹而沒有任何思想,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看著一個朋友,一個傷害過你、奉承過你的人,而不帶著任何成見,就很難做到了;這意味著你的腦子是安靜的。雖然它也會有反應,迅捷的反應,不過仍然可以安靜到完整而徹底地看著眼前這個人。只有處在這種狀態,你才會對他產生真正的了解,然後才會有完善的行動。
問:是的,我想我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 克:很好,不過你真的必須實踐才行,人必須認識自己;但接著又會產生「觀者」與「被觀之物」、「分析者」與「被分析的對象」之間的界分問題。有一種觀察的方式可以免除這些問題,那就是立即的了解。 問:你現在正試圖用語言來解釋一個言語無法傳達的狀態。 克:因為你我都懂得英文,所以我們才用語言來溝通。若想正確地進行溝通,你我必須同時具備熱切而又貫注的品質才行──否則我們是無法真的產生交流的。假如你我正在說話,而你卻朝著窗外觀望,或者你很認真而我一點也不認真,那麼這類情況都會讓溝通停止。因此,傳達一個你我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是極為困難的事。不過有一種溝通形式是不需要藉助語言的,但只有當你我都很認真、貫注與直接,而且雙方的心智都處在同樣的層次、同樣的節拍時,它才會出現;那時就會形成一種非語言性的「神交」。那時我們就可以安靜地對坐;但不是你的寂靜或我的寂靜,而是我們共同的靜謐;那時或許就會出現真正的神交了。不過這份要求也許太高了一點。 人心該如何擺脫恐懼?
我們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會倚賴別人──譬如專家學者──來解決這些問題。世界各地的宗教已經提供了各種逃避這些問題的方法,此外,科學也被視為可以幫助人類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之一;或者教育也能解除這些問題,可是你會發現這些問題不斷在增長,而且變得越來越緊迫、複雜,好像永無止境似的。你會逐漸發現我們誰也無法倚賴,不論是僧侶、科學家或專家學者都無法倚賴。這些人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因此你必須獨自去探索它們;戰爭、宗教信仰的分歧、人與人的對立、人性之中的暴力等等,這一切都在持續地發生;恐懼與痛苦也一直在繼續增長。 你會發現你必須親自去探索這一切;你也會體認到根本沒有所謂的「權威」可以倚賴。任何一種形式的「權威」(除了科技上的專業權威之外)都失效了。人類把這些「權威」視為能帶來和平的工具或引領者,可是因為他們失敗了,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所以才會普遍出現對「權威」的反叛,包括宗教與道德上的反動。你會發現美國這個不到三百年歷史的年輕國家,在尚未成熟之前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處處皆是失序、衝突與困惑,還有無法避免的恐懼與痛苦。這些外在事件必然會迫使人為自己尋找解答;可是你必須把過去的一切一筆勾消,重新開始,並且認清沒有任何一個外在的權威可以幫助你。沒有任何信仰、宗教派別或道德準則可以帶來真正的幫助。過往的救主或經典已經失去了重要性。人被迫靠自己來進行檢視、探索與質疑,這樣人心才能變得清明;它不再受制、顛倒或扭曲。 然而我們真能靠自己來發現正確的答案嗎?我們的心是如此地受制,它真的能獲得最終的自由嗎?──包括顯意識與無意識在內?……
旅行時你會察覺到,世界各地的人問題雖然看似不同,實則無太大的差異。四處都有暴力問題,也有自由與否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讓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真實、更美好一些,這樣人們才能活得安寧、有修養,不至於經常和自己或鄰人產生衝突。此外,整個亞洲到處都可以看見貧窮、飢餓以及徹底的絕望。美國與西歐面臨的卻是經濟繁榮帶來的問題;經濟繁榮但缺乏素樸精神,暴力就會隨之而起。目前西方社會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奢華享受,已經到達徹底腐敗和不道德的程度了。 同時還有組織化宗教──世界各地的人多多少少都在排拒它──所造成的問題,以及什麼是宗教精神、什麼是冥想等等──這些都不是亞洲獨有的問題。然而講者本身並不代表任何思想體系──印度的或其他區域的,因為講者並不是專家學者,只要我們能共同探索這些問題,或許就能建立起正確的交流與溝通;不過要切記,言語並非事物本身,無論我們闡述得多麼仔細,多麼錯綜複雜,多麼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由印度教、回教、基督教及共產主義等所造成的思想分裂,已經為世界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而且製造了這麼多的仇恨與對立。一切宗教或政治上的意識形態都是愚蠢的,因為這些都只不過是觀念罷了,但不幸卻造成了人類的分裂。 這些意識形態帶來了諸多的戰爭;雖然人們在宗教信仰上還算有某種程度的寬容性,可是一旦超越了某個界線,接下來的就是毀滅、偏狹、殘忍與暴力││宗教戰爭。意識形態也同樣帶來了國族之間的分裂,譬如黑人的國家主義,以及各部落之間的戰役。
思想與自由
我們人類真有可能和平地、自由地、正直地共處於世上嗎?自由絕對是必要的,但不是為所欲為式的自由,因為個人永遠是受制的──不論他住在印度或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他永遠都受到他的社會、文化以及他整個思想結構的制約。那麼,人有沒有可能從這些制約裡面徹底解脫出來,不只是意識形態或觀念上的解脫,也包括心理上的、內在的自由?否則我根本看不到民主的可能性,也看不到展現正確行為的可能性。甚至連「正確行為」這樣的說法都遭到了藐視,不過我還是希望我們能運用這些詞彙而不至於造成譏諷的反應。 自由不是一種概念;有關自由的哲學並不是自由本身。一個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身處牢獄中的人,不論這牢獄點綴得多美,仍然是不自由的。自由並不是一種陷入思維中的狀態。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自由不是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只不過是一種反應罷了。 人類為什麼會賦予思想這麼高的重要性?──思想往往會形成概念,然後人就按照這些概念而活。形成一些意識形態,臣服於這些意識形態,乃是世上顯而易見的事。希特勒的納粹運動,共產主義的革命,宗教組織的形成,包括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的新教等等,數十年來都在透過宣傳確立自己的意識形態,而且不斷地藉由威脅及承諾驅使人臣服其下。你可以在世界各地觀察到這個現象;你會發現人類一向賦予思想過高的意義及重要性。越是學有專精,智力越是高超,就越重視思想。因此我們現在要問的是:思想真能解決人類的問題嗎?
心理革命
世界各地都有暴力問題,不單是巴黎、羅馬、倫敦、哥倫比亞、此地,其他各地也都出現了學運抗爭,而且黑人與白人、印度教徒與回教徒,也越來越彼此仇視。人心之中不知懷著多少的殘忍與暴力──雖然外表上看來很有學養,反應有節制,口裡不時祈求著和平的降臨。這份暴力,就是宗教派別、政治及種族界分造成的結果。 這份深埋於人心深處的暴力,可不可能得到徹底的改變及轉化,好讓人們活在和平的氛圍裡?人心深處的暴力顯然是從動物性及社會承繼而來的。人類已經把戰爭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了;雖然各地偶爾有一些反戰論者持著標語反對戰爭,但總有一些人是愛好打仗的!或許有人不贊成打越戰,不過他們還是可能為了別的議題而抗爭,引起另一種形式的戰爭。因此,人類已經接受了內心及外在世界的爭戰,也就是衝突,並視其為一種生活方式。 人類的顯意識及潛意識裡的心態,製造出了相對應的社會結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接著我們又要問了:人類有沒有可能在適應教育、接受社會規範及文化薰陶之下,同時產生心理上的真實革命? 心理上的革命有可能立即出現嗎?不是在未來,也不是漸進式的,因為房子已經失火了,你不可能慢條斯理地談論著如何救火的問題;你已經沒有時間了,而且時間本來只是一種幻覺罷了。因此,什麼能真的令人類改變?什麼東西能夠讓身為人類的你我真的改變?難道必須倚賴獎賞與懲罰嗎?這些方法早就試過了。地獄的懲罰、進天堂的承諾等等,這些方法都用過了,但人類並沒有多大改變;他仍然善妒、貪婪、暴戾、迷信、充滿著恐懼。單憑內在或外在的動機,並不能帶來徹底的改變。透過理性分析來了解人為什麼會如此暴戾、恐懼、貪得無饜、好鬥、野心勃勃──分析是很容易的一種方式──難道就能帶來改變嗎?很顯然不能,那麼,到底什麼方式才能帶來立即而非漸進式的心理革命?對我而言,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議題。
分析者v.s.被分析之物
分析──專家學者的分析或反省式的分析──並不能帶來解答。分析一向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洞見,你的分析一旦出了錯,接下來的分析就會跟著出錯。如果你的分析得到了某種結論,而你立即從這個結論往下推演,那麼你也受到了阻礙。此外,在分析之中還有「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的對立問題。 若是不透過動機、分析或對肇因的探究,我們要如何才能帶來心理上的徹底革命呢?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憤怒的原因,但這並不能制止你的憤怒。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戰爭的起因,包括經濟上的、國族的、宗教上的議題,或是政治人物的顏面問題、意識形態等等的問題;但我們仍然在互相殘殺。五千年來已經出現過一萬五千場重大的戰爭──我們到現在仍然沒有愛,沒有慈悲。 一旦洞察到這個問題的真相,我們不可避免地將會面臨「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觀者與被觀之物」、「思想者與其思想」之間的界分是否真實的問題,不是理論上,而是真的有這樣的問題嗎?這個「觀者」──這個讓你產生「看與聽」的存在中心──是否只是一個把自己與被觀之物分開來的概念性存有罷了?如果你說你在生氣,那麼這股怒氣與那個知道自己正在生氣的存有,是不是真的有區別?那股暴力不就是觀者的一部分嗎?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試著去了解它。我們若是關心當下立即產生心理上的革命──不是未來才產生一些變化──這個議題,就必須試著去了解這件事──這個所謂的「觀者」、「我」、「自我」、「思想者」或「經驗者」,與被觀之物、經驗或思想,真的有差別嗎?當你在看著一棵樹、觀察一隻飛鳥、欣賞水面上的月光時,那個「經驗者」真的有別於他所看到的一切嗎?當我們在看一棵樹時,我們是真的在看它嗎?請再隨著我探究一下。我們可曾直接地看過一棵樹,還是只透過知識組成的意象或過去的經驗在看它?你可能會說:「是的,我知道它的顏色有多美,形狀有多麼好看。」但你只是在透過記憶、透過以往對它的感覺,再次享受起那份快感罷了。你可曾觀察過那「觀者」與「被觀之物」的差異?除非你曾深入於這個議題,否則接下來要談的事很可能被你疏忽掉。其實只要「觀者」與「被觀之物」是分開來的,衝突就一定會出現。只要心中一產生對去年秋色的回憶、認知及意象,「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及衝突就出現了。製造出這種界分的正是思想本身。假如你看著你的鄰居、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男友或女友,不論眼前是誰,這時你能不能不帶任何意象或過往的記憶,直接看著這個人?因為如果帶著某種意象去看此人,你們的關係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兩組意象所形成的不直接關係;只有概念性的關係,而沒有真實的關係。
人類衝突之源
我們都住在概念世界裡,一個由思想構成的世界。我們總試圖藉著思想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從最機械化的到最深層的心理問題。 如果「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確有區別,那麼這份區別即是人類衝突的源頭。當你說你愛某人時,那種感覺真的是愛嗎?其中必定有「觀者」與「被觀之物」之間的界分?這種「愛」本是思想的產物,一種會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並不是真正的愛。 思想是不是我們用來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唯一手段?或許是的,我們正在質疑這件事,我們並沒有立刻下結論。也許除了機械性的、技術性的或科學性的問題之外,思想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當「觀者」即是「被觀」之物時,衝突就停止了。這種情境很容易發生,而且很平常;每當重大危機出現時,「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就不見了;這時行動會立即產生。假如一個人的生活裡出現了重大危機││我們總是在逃避危機││他根本沒時間去思考這件事。在這種情況下,腦子裡雖然還有許多老舊的記憶,故而無法立即做反應,但行動已經產生了。這時心理上已經出現了立即的革命,也就是「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不見了。換句話說:我們一向活在過往的歷史裡,所有的知識都屬於過去的歷史。人終其一生都活在過去,活在已經發生過的事物裡面──從其中再產生出「過去的我是什麼」,以及「我將來應該怎麼樣」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於昨日的種種,而「昨日的種種」只會使我們變得無感,剝奪掉我們本有的天真與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種種」便是那「觀者」本身;「觀者」心中充斥著一層又一層的顯意識及無意識的記憶。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
全人類都存在於我們的顯意識及深層的無意識裡面。每個人都是數千年的演化成果;這些紀錄,人類所有的歷史、所有的知識及過往的一切,全都深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如果你能深入地探究,就會發現它們,因此自我認識才會變得那麼重要。「自我」已經變成了一個二手貨;我們不斷地重複別人的話語,不論是佛洛依德或任何一位專家的見解。如果你真想認識自己,絕不能藉著專家的眼睛來看自己;你必須直截了當地觀察自己。 你如何能在不成為「觀者」的情況下來認識自己呢?你所謂的「認識」到底是什麼?──我現在並不是在說雙關語。我是在質疑我們所謂的「認識」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是真的在認識一個東西?我們可以說我「認識」梵文,我「認識」拉丁文,我「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我們可以學著去認識一種語言,但我真的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嗎?當我說我了解我的妻子時,我會不會立即產生一個有關她的意象──這個意象永遠屬於過往的歷史;這個意象會阻礙我對她的觀察──她目前可能已經有所改變了。因此我真能說我「了解」嗎?當你問到:「我能不能在不形成觀者的情況下來認識自己?」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 這是十分複雜的一件事:我學著認識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累積了許多有關自己的知識,亦即過往的一切,然後我又繼續累積對自己的認識。我藉由這些累積的知識來觀察自己,並試圖對自己產生一些認識,這個做法行得通嗎?顯然是行不通的。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觀察是一種不間斷或不累積的過程,「自我」則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東西,它總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覺、新的變動、新的暗示、新的跡象。觀察並不是與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一種狀態;我不能說我已經觀察到了,或是我將要觀察。因為心永遠處在一種不斷觀察的狀態裡,它永遠活在當下,永遠是新鮮的;它不被累積下來的知識所敗壞。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會發現存在的只有不間斷的觀察而非知識的累積;然後心就會變得異常警醒、敏銳。因此我永遠無法說我「認識」自己,任何一個人如果說「我認識」,顯然就還不認識什麼。觀察乃是一種活躍而不間斷的過程;它跟已經有所認識是無關的。我「認識」為的是在已經學會的東西上再添加一些東西,但若想觀察自己,就必須擁有觀察的自由,可是藉由過去的知識來進行觀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問:為什麼「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會導致衝突? 克:是誰在付出努力?只要有努力,只要有矛盾,就會有衝突。因此,在「觀者」與「被觀之物」的中間,難道沒有對立性嗎?這並不是一種意見上的狡辯,你不妨自己去觀察一下就知道了。假如我說:「這是我的。」那麼不論那是財物、性、權力或工作,都會出現因界分而造成的抗拒,如此一來就起了衝突。當我說:「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婆羅門。」或這個、那個時,我已經在自己的周圍建構了一個世界,一個我認同的世界,於是界分就產生了。很顯然,當一個人說他是天主教徒時,他已經把自己和非天主教徒做了區分。所有的區分,不論是內心的或外在的,都是在助長敵意。現在問題又出現了,我能不能既擁有一些東西,又不會製造敵對、矛盾或衝突?還是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次元,可以完全消彌掉「所有權」這個東西,也就是真正的自由之境?
問:我們有可能不帶著任何概念而行動嗎?你有可能進到這間房子裡,在一張椅子上坐定下來,而不帶有任何對這張椅子的概念?你似乎在暗示我們不能有任何概念? 克:也許我沒有解釋得很仔細。人當然得有概念,譬如我問你住在哪裡,你一定會回答我,除非你有健忘症。「告訴我」這件事,就是源自於概念或記憶──而人必須有記憶和概念。不過概念也會助長意識形態,帶來災害──你是美國人,我是印度人等等。你信奉一種意識形態,我信奉一種意識形態,這都只是一些概念罷了,但我們竟然會因此而相互殘殺。即便是在同一間實驗室裡研究科學的夥伴,也可能做出這種事來。 在人類的關係之中,概念到底有沒有任何地位?這又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所有的反應皆是概念,所有的反應:我有一種想法,然後我依照這個想法去行動;首先我產生了一種想法,一個公式或基準,然後就按照它來採取行動。因此,在概念、想法與行動之間,一定存有界分。處在概念這一邊的是「觀者」,行動則是在觀者之外的另一種東西,於是界分與衝突就因此而形成了。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受限的、從社會背景裡產生的心智,是否能擺脫掉概念思考,以不機械化的方式行動?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說有可能並沒有什麼意義。我說這是有可能的,而且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沒有可能完全安靜下來,從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脫出來,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時候才產生思想。我現在是在用英文說話,這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但是你能不能徹底安靜地聽我說話,心中沒有任何念頭?你一旦「試圖」去達到這種狀態,思想就出現了。我們有沒有可能在看著一顆大樹或麥克風時,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念頭指的就是思想或概念?看著一棵大樹而沒有任何思想,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看著一個朋友,一個傷害過你、奉承過你的人,而不帶著任何成見,就很難做到了;這意味著你的腦子是安靜的。雖然它也會有反應,迅捷的反應,不過仍然可以安靜到完整而徹底地看著眼前這個人。只有處在這種狀態,你才會對他產生真正的了解,然後才會有完善的行動。
問:是的,我想我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 克:很好,不過你真的必須實踐才行,人必須認識自己;但接著又會產生「觀者」與「被觀之物」、「分析者」與「被分析的對象」之間的界分問題。有一種觀察的方式可以免除這些問題,那就是立即的了解。 問:你現在正試圖用語言來解釋一個言語無法傳達的狀態。 克:因為你我都懂得英文,所以我們才用語言來溝通。若想正確地進行溝通,你我必須同時具備熱切而又貫注的品質才行──否則我們是無法真的產生交流的。假如你我正在說話,而你卻朝著窗外觀望,或者你很認真而我一點也不認真,那麼這類情況都會讓溝通停止。因此,傳達一個你我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是極為困難的事。不過有一種溝通形式是不需要藉助語言的,但只有當你我都很認真、貫注與直接,而且雙方的心智都處在同樣的層次、同樣的節拍時,它才會出現;那時就會形成一種非語言性的「神交」。那時我們就可以安靜地對坐;但不是你的寂靜或我的寂靜,而是我們共同的靜謐;那時或許就會出現真正的神交了。不過這份要求也許太高了一點。 人心該如何擺脫恐懼?
我們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會倚賴別人──譬如專家學者──來解決這些問題。世界各地的宗教已經提供了各種逃避這些問題的方法,此外,科學也被視為可以幫助人類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之一;或者教育也能解除這些問題,可是你會發現這些問題不斷在增長,而且變得越來越緊迫、複雜,好像永無止境似的。你會逐漸發現我們誰也無法倚賴,不論是僧侶、科學家或專家學者都無法倚賴。這些人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因此你必須獨自去探索它們;戰爭、宗教信仰的分歧、人與人的對立、人性之中的暴力等等,這一切都在持續地發生;恐懼與痛苦也一直在繼續增長。 你會發現你必須親自去探索這一切;你也會體認到根本沒有所謂的「權威」可以倚賴。任何一種形式的「權威」(除了科技上的專業權威之外)都失效了。人類把這些「權威」視為能帶來和平的工具或引領者,可是因為他們失敗了,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所以才會普遍出現對「權威」的反叛,包括宗教與道德上的反動。你會發現美國這個不到三百年歷史的年輕國家,在尚未成熟之前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處處皆是失序、衝突與困惑,還有無法避免的恐懼與痛苦。這些外在事件必然會迫使人為自己尋找解答;可是你必須把過去的一切一筆勾消,重新開始,並且認清沒有任何一個外在的權威可以幫助你。沒有任何信仰、宗教派別或道德準則可以帶來真正的幫助。過往的救主或經典已經失去了重要性。人被迫靠自己來進行檢視、探索與質疑,這樣人心才能變得清明;它不再受制、顛倒或扭曲。 然而我們真能靠自己來發現正確的答案嗎?我們的心是如此地受制,它真的能獲得最終的自由嗎?──包括顯意識與無意識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