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你的每一天:建立好習慣、鍛鍊專注力、磨練創意
建立堅實穩固的工作模式:如何讓日常工作有組織、節奏、目的
伍迪.艾倫說過: 「動手去做,就等於成功了八成。」 近五十年來編導過五十部電影的他,當然很清楚成功的秘訣。 如何、何時、以及在何處動手去做,是讓點子實現最重要的因素。
這也是為何許多創意工作者每天堅持做同樣的事的原因。舞蹈大師崔拉.夏普(Twyla Tharp)每天破曉時分就起床,搭計程車到健身房,她稱這個習慣為「激發創意的時刻」。就像畫家羅斯.布雷克納(Ross Bleckner)一早會先讀報紙、冥想,然後八點前到工作室,在恬然安靜的清晨開始工作。作家海明威不管有多困難,每天都固定寫五百字。
要達到偉大的創意成就,需要投入即使不到數千、也要數百小時的時間,我們必須每天撥出時間,把這些時數排進去。工作模式固定可以讓我們知道每天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讓工作流程和體力互相配合,創作時我們的心也能有規律的節奏。
建立堅實穩固的工作模式,最終(或者其實從一開始)的重點仍是毅力和持之以恆。別枯等靈感找上門,主動為它創造一個架構吧!
為有效工作模式打好基礎 馬克.麥基尼斯(Mark McGuinness)
如果希望這輩子有所成就,就得在外界要求與自己的野心間畫出一道界線。沒錯,我們都有帳單要付、責任該盡。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間有塊廣闊的灰色地帶,一不小心就會被電子郵件、會議,與其他人的要求塞滿,沒有空間留給你認為重要的工作。
偉大的小說、絕妙的設計、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的軟體、掀起變革的企業,此類成就的達成需要投入時間、心思、技術、毅力。而無論哪一天,過去半小時甲客戶或乙同事寄來的四封電子郵件,感覺永遠比那些我們該投入心力的工作還要緊急,即便他人的要求很可能是可以等數日或數小時再回應。
沒人喜歡讓別人焦急等待回應。在每天工作的一開始,就面對滿出來的信箱、一連串的語音留言,還有上次開會記下來的待辦事項,你會很想在開始做自己的工作之前「清空桌面」。你告訴自己,掌握最新訊息之後,會比較容易專心工作。
這種作法最大的問題是,你一天中最精華的時間都用在解決其他人的急事。等到可以好好做你自己的工作時,可能下午都過了一半,體力已然耗損,大腦轉速也變慢了。
「好吧,或許明天會好一點。」你如此告訴自己。
然而,明天又有一堆電子郵件、語音留言、待辦事項。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你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用在「回應式工作」上,回應他人的要求、回答別人的問題,永遠沒機會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成就。
創意工作優先,回應工作次之
在工作習慣上,你可以做的最重要改變是:先做創意工作,再做回應工作。也就是說,關掉手機和電子郵件,每天保留一大段時間,根據你自己的優先順序,投入創意工作。
以前寫作時,我經常覺得很挫折,改變工作習慣後,我的寫作量大增。現在我每天早上都先寫作數小時,除非不得已,否則從不把會議排在早上。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總是能先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現在回頭看,我最重要的成就,都是因這個簡單的改變而達成。
不過,每當我坐下來寫文章、寫部落格或寫書時,還是有一堆人等著我的回音。
這並不容易,至今我還是覺得很不簡單,尤其是收到劈頭就寫著:「我兩小時前寄了一封e-mail給你……」的簡訊時。
這種作法當然違背他人的期待與施加在你身上的壓力。想關掉世界的聲音,即使只有一小時,還是得靠意志力。你會覺得不自在,有時還會惹惱其他人。不過,讓幾個人因一些小事失望,總好過讓空收件匣取代自己的夢想。否則,你只是在犧牲自己的潛力,以換取專業的假象。
良好日常工作模式的基礎
忽略所有煩人要求,開始認真工作,聽起來的確很不錯,但要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呢?
從調整體力的節奏開始。拜人體生理時鐘的醒覺調控和心理警覺機制所賜,人每天都有一段特別有益於集中創造力的特定時間。注意你每天哪個時段精力最充沛,把這段珍貴的時間用來做最重要的創意工作。可以的話,不要把會議時間訂在這段時間,更不要把這段時間浪費在事務性工作上!
善用創意刺激。堅持用同樣的工具、在同樣的環境工作,甚至播同樣的背景音樂,讓它們成為自己的聯想刺激,幫助你進入創作的狀態。史蒂芬.金是這麼做的:
我坐下來寫作前會先做幾件事。先倒杯水或泡杯茶,每天坐到桌前的時間是固定的,大概在早上八點到八點半之間。吃了維他命,放好音樂,坐在同一個位子,文件都放在同樣的位置。每天都按照同樣方式做這些事情有其累積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告訴自己:馬上就要開始做夢了。
管理討人厭的待辦事項。把待辦事項清單,限制在長寬各三吋的便利貼可寫下的範圍內,這樣最完美。要是連便利貼都寫不下,怎麼可能做得完?如果一整天不斷增加待辦事項,事情就永遠做不完,幹勁也會急速下滑。大多數的事情可以留到明天再做,那就明天再做吧。
把握每次的承諾。訓練自己把答應自己或其他人的事情,記錄在某個絕對不會忘記的地方。那會幫助你更有效率地回應他人的要求,你與他人的合作能力也會更好。更重要的是,當你確信每件事情都已被確實掌握,心裡就會感到平靜,可以專心做手上的工作。
設定明確工作時限。為每個工作天設定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即使是獨自一人工作也一樣。將不同時段分配給創意工作、開會、通信、事務性工作等等。這些明確的時限可以避免某些工作拖太久,占掉其他重要工作的時間,還能避免讓你變成工作狂,工作狂的生產力遠不如我們想像的好。
真正有效的工作模式永遠因人而異,與才能及喜好緊密貼和。你可以試試看這些基本方法,留意哪些組合能成為你最好的基礎,讓你有最好的工作表現。當每天的行程越來越像是充滿創意的習慣,而非乏味的例行公事,你就知道自己找到有效的工作模式了。
我不等有心情才工作。如果要等有心情,那什麼都做不成。一定要讓心知道非得好好工作不可了。
--美國作家 賽珍珠
駕馭固定工作頻率的力量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
我們常會高估自己短期內能做的事,低估長期(持續、慢慢地做)可完成的事。十九世紀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的小說著作頗豐,同時還改革了英國的郵政系統。他觀察到,「如果每天都能確實完成一件小事,強過大力士海力克斯突發的奮力一擊。」長期下來,單調乏味的固定工作頻率的習慣,也能培養出創意與生產力。身為作家,我每天都工作,週末、假日、度假都不休息。我每天寫作的時間通常長達好幾小時,雖然有時也會只寫短短十五分鐘,不過,我從沒有一天停過筆。我發現這樣頻繁地工作可以讓我做得更多,作品更有獨創性,原因如下:
固定工作頻率讓開始更簡單。萬事起頭難。從頭開始做很難,休息後再重新開始也不是易事。每天工作,就能維持工作的動能,沒有時間覺得與工作流程脫節、不會忘記工作進度、不必費時重看先前進度來恢復原本的工作效率,或提醒自己已經做了哪些工作。因為還印象鮮明,所以輕鬆就能重拾原先的工作進度。
固定工作頻率讓新點子源源不絕。腦子裡若不斷想著與工作有關的事,將更可能找出點子之間意外的關係,或發現令人耳目一新的連結。每當我全心投入一個專案時,遇到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與之相關,而且是以一種非常令人振奮的方式,整個世界也變得更加有趣。這點很重要,因為我極度渴求素材,當我對潛在素材變得極為敏銳,想法就會源源不絕。相反地,斷斷續續的工作會令你很難專注,容易卡住、疑惑、分心,或忘記原本想達成的目標。
固定工作頻率可減輕壓力。如果一個禮拜只寫一頁、一篇部落格文章,或只畫一張草圖,你就會期待作品很棒,然後開始為品質煩惱。我認識一位作家,她幾乎無法定下心來寫作。等她終於坐到筆電前面對成堆的工作時,又因為想寫出傑出作品而感到巨大壓力。她不安地以嚴苛態度檢視每次工作的成果。因為她的寫作量不大,所以寫出來的作品一定要特別出眾。我則因為每天都寫,沒有哪天的工作顯得特別重要,狀況有起有落,有時候寫得也不多,但沒關係,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步調很穩定。不焦慮讓我能抱著比較輕鬆好玩的心態,去做些實驗或冒些險。假使失敗也還有充足時間嘗試其他作法。
固定工作頻率可激發創意。你或許會想:「如果不管有沒有靈感都要頻繁地工作,會被迫降低我的標準。」在我的經驗看來正好相反。最好的作品通常是硬擠出來的。創意源自於不斷的腦力激盪,要激盪出大量的新點子,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持續投入工作。工作規律,靈感也會規律產生。
固定工作頻率促成頻繁的工作。養成固定工作頻率的習慣後,即使沒有一大段空閒時間,也變得較容易隨時坐下來做點工作,不需要花時間調適自己。我認識一位嫁給畫家的作家,她告訴我:「我們聊過『十分鐘規則』。如果工作進展順利,坐下來後十分鐘內就能做出不錯的成果。」固定工作頻率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簡短的空閒時間,說到這點……
固定工作頻率促進生產力。每天都工作,能夠完成的當然更多。每天的工作成果都能讓隔天的工作更順利、更愉快。沒什麼比看著自己穩健地往一個大目標邁進更能讓人滿足。你是一步一步在向前邁進。這也是為什麼每天的寫作練習或每天發表部落格文章幫助這麼大。看著自己的工作成果,就證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進展讓人安心、讓人深受鼓舞;發現自己日復一日毫無成就,則會招來慌張與絕望。諷刺又令人憂心的是,拖延引起的焦慮往往會讓人未來更不可能全力以赴。
固定工作頻率最實際。如果一邊忙創意專案,一邊又要面對工作或家庭急迫的責任,固定工作頻率就很有幫助。每天強迫自己擠出時間投入專案,就不會老是因為排不出時間而感到沮喪。如果每天都做一點工作,經過數月、數年(參見上文),就能完成很多事。還有,固定工作頻率不一定代表每天都要工作,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過,工作相隔的時間越長,好處就越少。 深奧真理的反面通常也是真理。雖然長期保持固定工作頻率有諸多好處,有時採用短時間內密集工作的新兵訓練法也很有趣。漫畫家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在《製作漫畫》(Making Comics)一書中推薦所謂的「二十四小時漫畫法」:「在二十四小時內畫出整整二十四頁的漫畫,不用腳本、不做準備。一開始計時就不要停手,直到完成為止。這對創意遇到瓶頸的人來說是很有震撼力的療法。」我喜歡一點一滴地完成工作,不過偶爾踏出充滿野心的一大步更有用。我喜歡一次處理大量工作時體力和專注力飆升的感覺。
我有一長串的「大人的秘密」,也就是長大後學到的一些教訓,例如:「最累的工作就是還沒開始的工作。」「一天很長,但一年卻是很短的。」「行李箱一定要留足夠的空間。」對我最有幫助的秘密是:「每天都做的事,比偶一為之的事更重要」。我們一天天地建構生活,也能一天天地採取行動,讓想像成為偉大的創作。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
磨練激發創意的習慣 與談人:賽斯‧高汀(Seth Godin)
賽斯.高汀很了解如何把事情做好。他身兼企業家、作家、教育家,總是保持一貫創新的精神,同時仍有豐碩的工作成果,包括無數獨具開創性的專案,例如電子書出版的「骨牌計畫」(Domino Project)、網路公司Squidoo、世界首創的「另類MBA課程」(Alternative MBA Program),以及十四本暢銷書。我們和他聊聊,如何培養達成偉大成就必備的日常習慣。
Q:培養正確工作模式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A:從事創意工作的人都明白該如何克服心魔、把工作做好。沒有證據顯示學梵谷一樣架畫架就能畫得更好。具體戰術因人而異,但整體戰略舉世皆然,有很多很有才華的人無法如願成功,正是因為戰略有瑕疵 。
我認為戰略很單純,就是要培養習慣。也就是說養成規律、腳踏實地的工作習慣。
有很多方法可以讓自己知道這是一種習慣。舉例來說,有些人會穿上實驗室的白色外套或戴上特定眼鏡,或總是在特定地點工作,讓自己從事的藝術成為一種專業。
即使不想工作,尤其是無心工作的時候,還是要在此時、此地、像這樣工作,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因為太多人在興致來時創意源源不絕,但只有無心工作的時候還能工作的人才專業。能夠不受情緒左右正是職業與興趣的差別。
Q:除了努力維持每天的工作模式之外,一般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A:習慣是一大部分。我認為相當重要的第二部分,是認知到創意人也必須推銷自己的創意。如果是專業創意人士,就不能說:「討厭,我還要想辦法推銷。」推銷之所以是工作的一部分,是因為如果不推銷,就不會有藝術。接受創意工作卻在推銷時做得一團糟,這一點都沒道理。
Q:你知道有哪位藝術家原本不善推銷,但後來培養出推銷能力的嗎?
A:我從未遇過天生就很會推銷的人。我想,所有懂得用推銷來維持生存的人之所以這麼厲害,是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而不是天生就有這種能力。相反的,我認識很多自稱藝術家的人,天生就很有才華,不需特別努力就才氣過人。他們覺得自己靠這行吃飯是應該的,可是他們不願意做大家都覺得困難的那部分,也就是推銷自己的創意。
Q:有時候短期內可以奮力一搏,但還是無法達成最大的目標。你如何結合短期工作和長期目標?
A:如果短期內可以養成良好工作習慣,但卻無法長期維持,經常是因為你怕了。那種恐懼與抗拒都很狡猾,你很難察覺它的存在,但有些人可以製作出讓眾人驚豔的短片,卻籌不到拍攝長片的經費;有些人可以四處接到兼差工作,卻無法轉為全職,這樣都是在糟蹋自己。
這些人糟蹋自己,是因為不想讓世人認為他們很懂自己在做的事。他們怕如果去做長期工作,會被認為是不懂裝懂。真的要在董事會或會議中站起來,或甚至只是對著同儕說:「我知道該怎麼做,這是我的成果。我花了一年時間,成果很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困難的原因有兩個:一、你得接受批評;二、這等於告訴世人你很懂自己在做的事,代表明天你也應該很懂,也等於表明你這輩子都該很懂自己在做的事。
哀聲嘆氣、自我糟蹋、責怪客戶、推給制度、怨嘆景氣簡單多了。腦海中那個說你不夠好、作品不夠完美、還能更好的聲音,就是你在逃避的。
光「試」是沒有用的,「做」就對了。
--科幻小說大師 雷.布萊伯利 (Ray Bradb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