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才叫青春:迎接美好未來的36個人生指南
前言
請你記住,你是多麼的耀眼美好
「青春對年輕人而言,太奢侈了。」
這是英國作家蕭伯納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之一。如此中肯的表達,也不足以形容青春是多麼的珍貴而奢侈。在你的人生當中,現在就是這「奢侈」的青春正燦爛綻放的時刻,也是最重要、最珍貴的時刻。
每當看著你的時候,大人們總會遙望天空,用不知是羨慕還是惋惜的口吻說:「年輕真美啊!」(註:引自詩人鄭喜成的《太白山行記》)
為什麼我要以「無比美好的時光」來形容你?因為你正散發出無限可能的光芒。你是一塊無價的、蘊藏光芒的璞玉。
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那就更應該覺得慶幸。大學是一個雕琢璞玉使其綻放燦爛的光芒、讓你發現「最好的自己」的地方。大學厚重的校門上斑駁的鏽、蓊鬱的校園裡櫸木的翠綠,對你而言都是人生的諄諄教誨。所以,大學是個好地方,而上了大學的你所擁有的正是年輕獨享的美好。
而我知道,對於你,這其實是陷於無以復加的迷惘當中、做困獸之鬥的一段時期。大人們總是不以為然的說:「你這算什麼煩惱?」或「我當年過得比你辛苦!」之類的,而年輕的你所背負的煩惱,其實遠比大家想像中的沉重許多。特別是二十歲出頭的大學生涯,是在社會上終於可以受到大人般的禮遇,但心理上並未準備好要當大人的危險時期。為了大學入學考試被迫隱忍的那些「思春期」問題,也在這個階段一次爆發出來。不僅如此,這也是你用熱情燃燒自我、乖張卻又期望被規範的階段。從這個層面來說,你現在正處於人生中最耀眼,卻也是最黑暗的時刻。
有許多年輕人過得苦不堪言,所以為了急於擺脫這個階段而焦躁不安。在必須有所成就的自我壓力之下,就連停下來喘口氣都不敢,也因此忽略了自己真正的無限可能性。他們被眼前的黑暗所矇蔽,未能察覺這也是自身最華麗的時刻。然後,當情緒有如時節必然的轉換般掀起疾風怒濤之際,他們顧影自憐。結果,他們安於糟糕透頂的生活,把慵懶當成浪漫小說主角的特質;將有如金塊般寶貴的青春、機會,荒唐的消磨殆盡。他們自以為絕頂聰明的舉動,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其實不過是毫不在乎的愚蠢。
我在大學裡,每天都跟充滿迷惘的青年學子為伍。每當我看著他們稚氣未脫的年輕臉龐,都很希望能夠多用溫暖的言語,給予必須熬過這艱難的時期而傷痕累累的年輕族群一個擁抱。有時候,我也會忍不住的想以冷酷的批評,一針見血的點醒他們不夠周全的思考方式。當然,在更多時候,我會熱情鼓勵應該盡情享受燦爛時光的他們。
我把所有的想法,都寫進了這本書。我寫的並不是教人積極累積各種學經歷的勵志文章,也不是有口無心的告訴你:「別想太多,一切都會好轉的!」以這種連自己都不確定的樂觀來充數。我要傳達的是能夠感動你靈魂深處的心靈字句,或許更像是一扇門突然砸下來撞到腦袋、讓你們有如醍醐灌頂般瞬間頓悟的文章。我要勾勒出一幅真正的未來藍圖,送給安於當工作的俘虜、每一天都疲於前進的你。
身為一名大學教授,不管就學生課業、職場生活或是感情上,我都希望能夠為你指點現實層面的問題所在,並且給予安慰,甚至有時嚴厲的說出大道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可以算是教人「汲取最多知識」「肩負起重大的責任」「追求遠大的夢想」等陳腔濫調的贅述。但是,儘管這些內容看似迂腐,我確實投注了許多的努力,而不只是坐在書桌前搖筆桿。我實際訪談了許多位年輕人,同時也透過Homepy和Twitter、Blog蒐集了一千份以全國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為的是希望從更客觀的角度了解年輕人的問題。
或許有些故事看起來像是我在炫耀,或是可能被歸類於丟人現眼的糗事,無論如何,都是我回顧自己的青春年代所寫下來的切身經驗。身為立志要當一名「真正指引學生的老師」而不是權位至上的教育者,身為不過多了幾年人生經驗的前輩,更身為疼愛兩個孩子的為人父,我要寫下心裡一直很想告訴他們的一些話。
這就是我終於下定決心完成這本書的原因。如果不是從事每天都和年輕族群為伍的這份職業,如果不是因為比別人更有機會時時感同身受年輕人的煩惱和失誤,我在想,當初我可能就不會拿起筆來為這本書起頭了。
這本書雖然是為二十幾歲的讀者所寫,其中部分內容又以大學生為主,但是還請其他的讀者能夠多海涵。如果讀到這樣的篇章,或者您本身並不是大學生,我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從自身的立場用心閱讀這本書,並且試著思考我的忠告。
不要像只為追求眼前那一%的利益而汲汲營營的股票操作員,而要像一個毫不考慮的將一切可能託付於熱情,全心全意的等待收獲、絕無二心的投資者。希望你能心存熱望,堅定的踏出步伐邁向目的地,做個憨直的探險家!
不要像百米賽跑選手一樣,緊盯住前方的終點線,你的全力衝刺會弄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我希望你能懂得為自己熱中的目標一步步踏出堅定的步伐,就像一個腳踏實地朝著目的地前進的探險家一樣。
你,擁有那美好之名足以鼓動人心的青春。現在就展開你的探索之路。我衷心希望這本書的任何一個段落,有一天能成為你探索人生的里程碑。
除了你堅定的眼神,再不會有更好的答案
我大略把通常會來找我商量將來出路的學生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對未來有確切想法的人,另一種則是茫然無目標的人。我把前者稱作「火箭派」,後者稱作「紙船派」。火箭派是希望有人針對他們自己訂立的目標提供建議,所以來找我;紙船派則是因為茫然,所以來敲我的門。
火箭派基本上目標明確。比方說,希望將來進入像UN這種國際機構做事,為此他們認定必須去留學,於是為了順利申請國外學校,在某個暑假特地參加了某大學的國際研習營,然後今年夏天打算到相關機構實習……等等。
這些學生來找我商量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告訴他們,應該要選擇哪些科目雙主修比較有利。
我把這些學生稱作「火箭派」的原因是,他們都希望以最短路徑、最快效率來規畫自己的人生。以人生目標為箭靶,瞄準然後調整最佳的發射路徑。他們深信確實執行每一個步驟,人生就能像火箭一樣,以最短的距離命中目標。
這些年輕人會隨時檢視自身設定的中程目標,確定是否是最妥善的安排。以我的自身經驗來看,其實他們計畫中各階段的因果關係有些誇大,但是當事人普遍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穩當的。他們最大的苦惱是選定的路徑是否正確,總擔心錯失了其他可能更有利的方案。
「火箭派」有很多都是高材生,他們念書的時候一定是先排進度表,比方說,十二點到一點半念托福、中間休息十分鐘、然後一點四十分到三點研究論文。他們是一定要先計畫再按部就班才會放心的類型。當然啦,至於有沒有真的照著計畫進行,那就另當別論了。他們非常擔心自己是不是正確的「設定」了計畫。所以,儘管已經目標和方法都明確,他們還是充滿了不安。為了確定自己是不是走在最正確、最快的路徑,他們會不斷的提出質疑。
確實的人生終極目標、手段,或是中程目標,有了這些,成功當然指日可待。
只是,火箭派年輕人最讓我擔心的是,另一方面他們也在不斷的自我截斷成長的機會,同時屢屢關上無數的可能性之門。
他們非常鉅細靡遺的說明完自己的未來之後,會問:「您覺得呢,教授?」通常接下來我會問這些年輕人一個問題:
「你在念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人生規畫了嗎?」
我想知道的是,在他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想像過他們在跟我討論的那些計畫。高中時想像過的未來藍圖:大學要唸〇〇系、計畫去考某某證照、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知道,真正進入大學之後,他們是不是依然保有這些想法?可是直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聽過有人很肯定的回答我:「是的!」進了大學之後,有沒有可能因為某一本書、某個學長、某位教授、某一次的偶發事件,而完全推翻了原本設定的周密計畫?
凡事總有變數。一如你在高中時期擁有過的想像,在進了大學之後可能會有巨大的轉變。你現在想好的計畫,也許在你進入研究所或是職場之後,因為所經歷的許多重要而且瑣碎的資訊與事件,而產生大變化。所以,你應該試著放下計畫,先把構築未來的那扇門打開。
相反的,紙船派的目標往往都太過籠統。「我應該怎麼辦呢,教授?」由這種開場白進行的對談,很難不讓指導教授感到錯愕。接下去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你有什麼樣的專長?平常喜歡做些什麼?或是你最大的興趣是什麼?」
仍然是讓人無言以對的回應:
「呃……不知道耶。教授,對不起,我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專長,也不知道自己最大的興趣是什麼……」
坦白說,這種情況真叫人納悶。不過,仔細想想他們的反應其實也沒有錯。如果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大可不必來找我了。
紙船永遠隨著水波載浮載沉,順著水勢漂流。因為這類學生的人生態度像一艘紙船,所以我才會把這些年輕人歸類於紙船派。
但是,紙船派也不是一群完全沒有想法的年輕人。關於自己的未來,他們還是各自抱持不同的煩惱。也許,他們只是行事比火箭派更加慎重也不一定;也可能純粹因為想太多,所以比較容易舉棋不定。因為對未來的願景不斷的改變,所以他們才會為了無法設定確切的目標而苦惱。
茫然的感覺使「紙船派」無所適從。看著周遭的同學和朋友都有確切的目標可準備,難免擔心是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毫無頭緒的荒廢時日?於是,他們心想指導教授或許能看出自己的潛能,期待教授能果斷的指點一條明路:「你應該要如何如何!」
然而,有哪一個老師連學生的未來目標都能幫忙決定?非但指導教授無法決定,任誰都不能代為決定這種事情。關於未來,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
「紙船派」常讓人覺得有一點不得其門而入,不過,累積多年經驗的我也有自己的一套諮詢技巧。我會引導他們盡量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給予他們「最想聽的答案」。
要給他們想聽的答案是有一點難度,而且似乎有點不太負責任,但是基本上效果都不錯。他們往往聽到最後,都會變得雙眼烱烱有神,然後用一種終於找到「一線生機」的表情反問我:「教授,您真的這麼認為嗎?」他們那種「重新活過來」的感覺,像是突然間終於開竅了。然後,我也總算鬆了一口氣,在心裡偷偷的自我安慰:指導教授本來就是從旁協助的角色,如果真能做到讓學生學會懂得反觀自己,站在協助者的立場上,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達成了任務。
依據學生的敘述找出線索、反問當事人的方法,比起以我的專業性判斷所得到的諮商效果更為顯著。換言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可能基於很多的因素,而無法表達出來而已。
身為老師以及人生的前輩,我有一個建議:當我們在攀爬台階的時候,注意力要放在「眼前的第一階」,而不是全神貫注於最上面的一階。一如爬台階要一階一階踏穩腳步往上爬,希望你把目標的著眼點設定得近一些,再一件件腳踏實地的去實踐。
以這樣的觀點來說,「怠惰」是「紙船派」容易面臨的最大危機。混亂的目標和步驟,讓他們無從著手,於是乾脆就放手不管。其中對於未來欲振乏力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即便只有幾天以這種心態生活,也會產生懶散的惰性。開始習慣怠惰,只會加深心中「不能這樣下去」的自我愧疚感,然後漸漸的失去關於人生目標的方向感。無疑的,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越是屬於「紙船派」的學生,越需要嚴格自我把關,制定今天該做的事、本周計畫、本月計畫,訓練自己再瑣碎的事情也能處理得井然有序的實踐力。
最好的態度,應該是介於「火箭派」和「紙船派」之間。人生不可能因為你年輕時設定的目標,就能像火箭一樣直直衝向成功;也不可能像紙船一樣,隨著歲月漂流漂向毫不相干的方向。所以,要對未來的方向保持質疑,並且多多體驗各種經驗,以柔軟的態度接納環境、狀態的改變,這點是很重要的。
不管是火箭派也好、紙船派也罷,或是傻乎乎的站在兩者之間的人,都應該有一個不變的準則:你需要一個與自己面對面的時刻。不再有任何的干擾,可以凝視自己內在自我的時間。父母親的期望、社會的潮流、朋友之間的流行……等等,全都要拋開。
「我想要什麼?」
「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最幸福?」
「我的專長是什麼?」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透過對自我的省思,持續的測試心中的夢想。
除了你堅定的眼神,不會有更好的答案。
忙碌當作藉口
‧說自己太忙沒有時間的人,多半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習慣行為。
‧打算等一下再動手的事,通常就永遠不會完成了。
‧世上沒有真正的空閒時間,只有需要妥善運用的瑣碎時間。
幾個當了研究生之後在我的身邊擔任助教的學生,曾經有口一致的說了同樣的話。念大學的時候,他們總覺得教授是一種很輕鬆的職業,然後實際近距離觀察的結果,才發現當教授的生活有多麼忙碌。雖然不見得每一位教授都一樣,但多數的人都如此,忙到不可開交。
雖然很不好意思自己講這種話,但是我的生活比起其他忙碌的教授更加忙碌。我的課一向排得很密集,而且我也同時擔任一些職務。另外還有主持民間團體和研討會、參加學術研討會、課程討論或是主持特別講座,一天下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過的。寒、暑假也照常上班,週六和週日多半也待在研究室裡。
當人們關心的提醒我,不要只顧著工作、也要管理一下自己的健康,這種時候我總會不自覺的冒出一句話:
「是啊,但是我實在太忙,沒有時間。」
我並不是要用這句話搪塞,實際上,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此。因為太忙,所以除了工作之外無暇顧及、注意到其他任何事情。直到有一天,我讀了醫師作家朴慶哲先生的一則報導之後,才有了不同的想法。
朴慶哲先生是一名外科醫生,自喻為「鄉下醫生」,也是知名的財經評論家。我認為他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句話,能讓許多人隔天毫不猶豫的拋售股票、開立新的銀行帳戶。擁有這種號召力的他,實際上也是一個超級大忙人。他每天早上主持兩小時的電台節目,每週一次主持電視節目,更是執筆包括報紙、雜誌等十五個專欄的作家。另外,他每個月平均有三十場的演講邀約,每週六還要回到安東市任職的醫院回歸本行、替人看診。他說,回安東市醫院看診是為了履行跟一個朋友多年前的約定。他每年都會發表一到兩本新著作,令人稱奇的是,他的書內容都並不淺顯,或是頁數單薄,也向來甫上市就會登上暢銷排行榜,都是極有深度的作品。
秘訣是什麼?換作別人,要把一份工作顧好都不見得辦得到,而他卻有能力一個人消化四、五人分的工作量。儘管如此忙碌,從他的著作和節目上的言論就能感受到,他並沒有因為忙碌而疏於累積犀利的分析能力所需的閱讀與思考。為什麼他能一個人處理好那麼大量的工作?他在某雜誌的採訪中提到了這一點:
「二○○○年的零點起,我下定決心戒掉五樣東西:酒、菸、高爾夫球、誘惑、賭博。這當中,我發現戒菸是最難的。不過,當我戒掉喝酒和不再打高爾夫球,再也沒有其他雜念之後,我發現一下子多出很多時間。我不常看電視,通常都是看書或是寫文章。我習慣一天看完一本書。上洗手間、搭車的零碎時間,我都會用來看書。另外,我有個目標是每年十月都出版一本書,所以每天會固定完成二十至三十張兩百字稿紙的文章。我發現,這樣的生活模式讓我有足夠的能力一人分飾好幾種角色。我現在最不能苟同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時間』。」
最後的一句話,對我而言簡直是一記當頭棒喝。
「我最不能苟同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時間』。」
為什麼我們總習慣說「沒有時間」呢?難道我們真的如朴慶哲先生所說,沉迷於飲酒作樂、打高爾夫球(以年輕人來說,應該就是打線上遊戲或是網路衝浪吧)、被種種誘惑薰心,白白虛耗了應該用來積極創造自我的寶貴時間嗎?
至少,我想我是。我說沒有時間的理由,多半都是因為把時間耗在無謂的事情上面。明明馬馬虎虎的過日子,很多時候更是無所事事的消磨時間,卻在別人面前裝無辜說:「我最近忙翻了。」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呢?該不會也是「沒有時間」,所以該做的事都沒有完成吧?
「成功人士一天有二十五小時,失敗的人一天只有二十三小時。」你怎樣過自己的人生並不是這句話的重點,必須關注的焦點,是你如何運用一天二十四小時。
無意義的習慣養成的慣性嗜好
我在前面也提過,設定優先順序的意義是要有所取捨。那麼,應該最先捨棄的是什麼?就是無意義的習慣養成的慣性嗜好。美其名是嗜好,實際上是變相的「虛度時間的行為」。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悄悄偷走時光的時間小偷。如果不抓住這個小偷,那就不可能裝滿我們的時間寶庫了。
我盡可能把自己想避免的行為大致分成三種:習慣性的行為、無從選擇的行為,還有為了別人而不得已消耗時間的行為。
這當中的第一種行為──也就是習慣成自然的行為──是最難改的,也是最需要改的。習慣性動作常常是最浪費時間的行為,但是人總會想盡辦法合理化自己的錯誤,所以最難改變。只不過,期待達成某種願望的時候,不改變慣有的惡習是不可能實現的。尤其最應該戒除的,就是不自覺浪費時間的壞習慣。
我念大學的時候,大部分的男生都沉迷於打桌球。當時男同學之間甚至流傳一句話:「大學路上走兩步是桌球室,再走兩步是居酒屋。」我經常也是一早就到桌球室報到,然後每次都逼近上課時間才慌慌張張的拎起背包,往學校狂奔。剛開始著迷,拿起球桿總會玩到渾然忘我。後來慢慢形成一種欲罷不能的念頭,到了最後,我完全受制於桌球。
難道在玩樂方面,也有所謂的「邊際效應遞減法則」(一種經濟學概念)嗎?最初因為喜歡而去做的事情,漸漸卻變質成了一個沒有意義的習慣,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在某個瞬間陷入就再也難以自拔了。那個時候,我還真孝敬了桌球室不少零用錢。
如今回想起來,雖然可惜了那些錢,但是更讓我心裡難受的是虛耗於玩樂的大把時間。因為習慣,所以不自覺的走進桌球室。這件事既不能為我帶來最大快樂,更不可能為我的未來留下什麼好處,真是可惜了那段因沉迷而荒廢的時間啊……
現在的學生喜歡的網路衝浪或是線上遊戲,就跟我當年沉迷桌球是一樣的。我希望年輕人能減少上網的時間,進而戒掉這種習慣。尤其是線上遊戲,更非戒不可。不要等到日後回顧自己的過去,才為了虛度青春時光淌下懺悔的眼淚。
不要以「生活中唯一的樂趣」這種變相的說法,來包裝無意義的習慣養成的慣性、嗜好。你認為人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是成長的喜悅。剝奪成長必需的養分「時間」的行為,不會是快樂的源泉。無謂消耗的時間越多,就越削弱你存在的重量。你必須拒絕一再重覆無意義的嗜好,並且停止虛耗時間。
以下,我把自己盡可能想避免的和盡可能希望養成的行為簡單列舉出來,希望你們覺得有參考價值:
放下線上遊戲,多閱讀。
停止網路衝浪,多讀報紙。
看電視,不如觀賞電影。
別只是空想,要多思考。
聊八卦,不如與人深度交談。
小白球放一邊,有空可以快走或是慢跑。
瘦身減肥,比不上實際的運動。
半身浴,比蒸汽浴好。
晚起,不如疲倦時小憩片刻。
享受氣氛、小酌幾杯,好過買醉。
3
五分鐘也可以是很長的時間
有些時間就是很尷尬,比如像是十五分鐘左右的空檔,想做一些事又覺得麻煩,可是什麼都不做、坐著空等又很無聊。
等待遲來的朋友出現,等地鐵的時間,上下課之間的空檔……你都是怎麼運用這些時間?
若有好幾個小時沒有任何行程的空檔,應該足以做任何事吧?這種時候,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安排一些事情來消磨時間。但是,現今社會是非常忙碌的。不斷的與人約定、不斷的前往某個地方,永遠沒有所謂充裕的時間,想做的事只能利用瑣碎的片斷去完成。這不僅是你一個人才有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普遍的特性。在這樣的社會裡,最終極的時間管理,就是「有效活用瑣碎時間」。別再等候可以挪出足夠時間的那一天,而是試著學習怎麼善用零星的時間。
我下定決心優先落實的第一件事情是:「十五分鐘內能解決的工作,就馬上處理」。我以往每次都想著「等一下再處理」,可是我發現,其實我很少真的等一下就動手去做。當下不想做的事情,等一下還是一樣不想做。乾脆將它快手快腳的處理完,然後拋諸腦後,這樣比較沒有壓力。
只是,這種方式有其缺點:如果每次都是以這種心態在工作,往往會傾向先處理煩人的工作,而不是先完成重要的工作。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想要利用瑣碎時間的情況。
好比玩俄羅斯方塊,要不停的把符合形狀的方塊放進空格裡。當你善用空檔的同時,就會感覺有充裕的時間專注做事。
至少應該要有一件事情,是你可以隨時進行的,它最好是可以分段和重複進行的事情。以我來說,我都會閉目養神或閱讀報紙。其實,我比較喜歡閉目養神。我通常會先利用時間淺眠一下,實在睡不著的話就會讀報紙。
我並不想很八股的對你說:「既然有十五分鐘的空檔,就應該多背一點英文單字。」但是同時我也想提醒你,日後當你又開始無所謂的虛耗時間的時候,我希望你不會再拿「太忙了、沒有時間」當藉口了。
可以最有效運用瑣碎時間做的事情之一,便是「自我反省」。與自我面對面,能幫助你判斷自已適合培養哪一種領域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有不少學生向我吐露,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很多人都一窩蜂像逛街似地,到世界各地累積旅行經驗。有些人總是過忙碌的生活,認為這麼做自己就能具備相當的實力,然而並沒有因此跟其他周遭的競爭者有顯著的差異。
如果不能深入的與自己面對面,那麼關於自己將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的自己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都不明瞭,就不可能決定明確的目標。
因此,就算是一天十分鐘也好,自我內省是必要的。要自我內省,不見得一定要在面前放一杯美式咖啡,然後表情凝重的一個人苦思。
如果你有過蒸氣浴的經驗,那次你在裡面待了多久?十五分鐘也可以是段很長的時間。並不是每件事情,都一定要騰出一、兩小時才能做,只要你懂得善用瑣碎的時間。
4
忙,才有時間
「我有一件事情一直很想去完成,但是都沒有時間。以後有時間我一定要去達成!」
任何人都說過這種話。把手按在左胸口上、捫心自問:當你終於真的有了時間,有好好的完成過心中計畫已久的那件事嗎?
我自己也沒有。念高中的歲月都用來準備考大學,可是有好多事情很想去做:考上大學之後要狠狠的看完所有想看的書、要重新練習荒廢已久的鋼琴、要去學攝影……想這樣、想那樣,當時我的日記本裡寫了一長串以後想做的事。
但是當我真的考上了大學,大考結束後的高三最後一個寒假,我大玩特玩到,還是什麼事情也沒做。即便現在已經當上了教授,這個壞習慣還是沒有根除。「今年暑假一定要把拖延很久的翻譯工作做完。」儘管我如此信誓旦旦的告訴自己,但是到處忙來忙去的結果,計畫的事一件也沒能完成,一下子就到了開學的日子。
你呢?難道只有我是這樣嗎?
依我的觀察,年輕人好像也跟我差不多。每當開學日,我問學生有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聽到的回答多半是這樣的:「寒假過得也太快了吧?教授,我根本什麼也來不及做耶。」
即便不是放長假,類似的情形永遠不斷發生。時間明明很充裕,反而一事無成。
我仔細分析了一下那些一再重覆發生這種情況的人,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人在忙碌的時候,反而有空去做更多的事。這種說法相當矛盾,但卻是事實。
只有在忙碌的時候,我們才會切身的感受到,一直沒有時間去完成的那些事有多麼重要。重點是,生活要夠忙碌,我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做好時間管理。要完成一件事情,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是自己「能不能正確的運用時間」。按理來說,空閒的時候會比較有時間,但是積極管理時間的意願反而會變得薄弱,才會經常發生很多事情有時間卻無法完成的情形。
仔細想想,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空閒的時間」。「有空」只是代表迫切或是必須完成的事情相對減少了。這是個「閒人也會過勞死」的世界,而時光小偷就躲在你我的身邊。如果不抓住時光小偷,時間很多卻什麼事也做不成的荒唐窘境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忙碌反而是同時進行其他工作的好時機。「以後有空再做」的念頭,等同最後還是不會去做。這句話只不過是為自己的怠惰找藉口。應該在最忙碌的時候,把時間分割出來去做「想要完成的事」。而且,你必須現在就去做。
錯過現在,你就永遠都做不到了。
人的一生中,若把時間抽掉還能剩下什麼?我說過,時間是塑造靈魂唯一的材料,因此時間就代表一切。你的明天就決定在今天的二十四小時,換句話說,你的時間比你自己本身還要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