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是從電影認識菲利普.狄克(Pillip K. Dick, 簡稱PKD)。這點好萊塢幫了大忙。其中最大的招牌是1982年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PKD本人也肯定電影改編得好, 即使他在電影上映前就去世,全片只看了片段,卻熱情寫一封信給製片公司,盛讚該片是「無可匹敵」(invincible),並且讓何謂科幻、科幻可以是什麼的概念天翻地覆了。
(PKD也肯定電影的改編,雖然電影只說了整個故事的一半。)
不過,1982年登上戲院的《銀翼殺手》,成績卻不甚美麗,票房、聲勢、獎項都被同年也是科幻類的《E.T.》打得一敗塗地。反倒是隨後三十多年間,一篇篇影評解析吸引人們重看、細看這個故事,電影也在一個個新剪輯版本、一次次重映中,不斷累積影史十大、五十大、百大等紀錄,進而登上經典地位。這項結果恰恰印證了PKD當年信中所說,《銀翼殺手》無可匹敵。
(同年登場的兩部科幻經典)
或許正因此很多人對《銀翼殺手》的認識就只停在電影。
然而,銀幕搬演的只是小說的一半 ── 賞金殺手的那一半,另一半則化成影片的朦朧背景,隱匿或游移在雨霧氤氳的畫面中。在小說中,另一半的故事裡除了有更立體、更多樣的潛逃仿生人,還有不及格的人類(智商太低,無法加入移民行列的雞頭人、蟻頭人)、消失的動物(世界終戰的輻射污染逐步滅絕了動物)。這些角色逐步增添了殺手的迷惘與困惑的濃度,讓他反思起自己(獵人)與那批該退役的仿生人(獵物)到底有何不同?
PKD畢竟是在大眾科幻雜誌精鍊過文字的,他三兩筆勾勒的世界終戰景象,俐落界定出這些角色(人、不合格的人、動物、機器動物、仿生人)的位階,然而越是筆下明快精采,那畫面越是讓人不忍:
一開始死的是貓頭鷹。當時的場面看起來甚至有點滑稽,胖乎乎、毛絨絨的白色鳥兒橫七豎八倒在地上,院子裡、街道上,到處都是。但就和牠們生前一樣,這些趁夜裡出來活動的貓頭鷹沒有引起注意。中世紀的瘟疫也是這樣大展身手,一口氣死了一堆老鼠,只不過這次的瘟疫是從天而降。 當然,在貓頭鷹之後,接著是其他鳥類。但到了這時,大家已經察覺事有蹊蹺,也明白事態嚴重。戰前就略有殖民計畫在進行,這下子太陽不再照耀在地球上,殖民計畫進入全新的階段。為此,「合成自由鬥士」這種作戰武器被改造了一番。由於能在外太空運作,這種人型機器(嚴格來說,是「有機仿生人」)成為殖民計畫的得力助手。依據聯合國憲章,每位移民都會自動獲得一部仿生人,型號任選。到了二○一九年,型號種類已經超乎想像,多如美國一九六○年代的汽車種類。(《銀翼殺手》46頁)
這只是科幻描述嗎?
對照瀕危物種列表、蜜蜂等等生物消失的報導,我們比起小說出版當年更能體認失去與某些動物同活一個時空的遺憾,只是知道了與感傷了,又怎樣?
瑞克站在那裡注視良久,心裡千頭萬緒地想著戰爭,想著貓頭鷹紛紛從天上墜落的日子,回憶起他的童年,各個物種接連滅絕,報紙天天報個沒完。一天早上是狐狸,第二天是美洲獾,直到有一天,世人不再去讀那無休無止的動物訃聞。(《銀翼殺手》75頁)
動物從天墜落的日子會不會真如PKD預言的到來?「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走到底之後,我們會不會也只能靠《動物型錄》來緬懷世界上曾有過的那些動物?照書中時間設定,差不多就是這兩年了。
【銀翼花邊:小說時空設定曾有調動。當年出版時,故事設定是發生在1992年1月3日這一整天的事,後來才改為2021年。如今在國家出版社的《殺手的一日》與譯林出版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裡,還可以看到日期都是1992年。後來,一方出版的《銀翼殺手》已經改為2021年。至於電影則是把時空改為2019年。】
或許也因此,就在82年電影版設定日期2019即將到來之前,續集《銀翼殺手2049》幫我們推遲了末日,當然新片也可能是要幫我們再重溫那個PKD預言的陰森未來,成了什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