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務,並非讓他開心,並非與他生子,並非與他為妻。
我的任務,是取他性命。」
--艾薇.《繼承者的婚約》
「如果妳是書,讀起來並不難。但是整本書卻很複雜。所以我想要的是妳。」
--畢夏.《繼承者的婚約》
當世界幾乎毀滅殆盡,只留下一群倖存者,為了穩定人心,領導集團決定採取婚配和親政策,由官方決定年滿十六歲少男少女的結婚對象。
唯獨艾薇不同,身為「建國者」家族的她,婚配對象注定是「領導者」家族的獨子,畢夏。
然而,艾薇結婚的唯一目標卻是,「殺掉畢夏,助父親建立民主政權」。她是整個革命計畫的第一著棋,只能向前,沒有退路。
不過,婚禮一結束,事情就亂了套。她沒機會接近領導夫婦,只跟畢夏單獨住,而且她眼前的男孩根本不像父親和姊姊說的那樣暴虐、冷酷。向來衝動又軟弱的艾薇,咬牙逼自己一步步執行計畫,但是畢夏的體諒坦率攪亂她的心。隨著兩人距離一天天拉近,艾薇的掙扎一天天加劇:效忠家人,還是回應畢夏的情感?
任務期限逼近,艾薇必須選擇,而她知道不論選哪一邊,她都會心碎。
不同於《決戰王妃》《飢餓遊戲》中的女主角,都與父母和手足有著深深的支持依存;身為建國者家族的繼承者艾薇,從來不知道母親逝去的真相,感覺自己必須一直討父親的歡心,以及姊姊的一再壓迫,儘管領導者不給人民選擇的權利,艾薇的家人又給了她做自己的權利嗎?愛,可以立法限制嗎?
當艾薇決定違抗父親、保護心愛的人,而在第一部結尾出現了震撼的情況。她的命運又會是如何?
《繼承者的婚約》作者艾咪.英格爾本為一名律師,後來擔任全職媽媽。她所寫下這套二部曲,帶領所有的讀者,思考這齣愛的選擇題。在完結篇於台灣上市之際,我們特地邀請作者,透露她的創作源起。
(《繼承者的婚約》描述少女新娘必須刺殺結婚對象的掙扎與衝突,
封面以倒影的反差傳達小說的暗潮洶湧,
原作者艾咪.英格爾審核過後表示十分喜愛,認為中文版書封貼近她的創作本意。)
常有人問我:《繼承者的婚約》二部曲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真希望我能說出一個厲害的答案。然而事實上,就連我自己也不能完全肯定這個故事的靈感源頭。當時我一直在發想新書的內容,忽然有一天,腦海迸出了一個女孩迎接大喜之日的畫面,不過結婚對象並不是她的夢中情人。這場婚姻由別人所安排,她被迫嫁給一個她討厭的男孩,而男孩和他的家人都不曉得這女孩別有圖謀,準備執行一樁殺人任務。接下來的一整天,我都在思考這個故事該如何發展下去,翌日便提筆開始寫。
打從一開始,我就很清楚這部小說要探討的主題包含了家人之間的互動與關係。我向來對「家庭」深感興趣,也熱衷於觀察父母是如何影響下一代。小時候,我們的價值觀通常源自於父母的價值觀。父母是我們最初的導師,並且大大形塑了我們看待、參與外在世界的方式。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與父母的距離遠了,有時也開始以截然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這是所有青少年都會經歷的自然轉變,藉由這樣的過程,我們才能變得獨立,開始走出自己的路。
寫作過程中,我決定將故事的焦點放在個人與家庭之間的拉鋸、掙扎。當然,主角艾薇的經驗特別極端,她的家庭不只影響了她,甚至是積極地為了自己的意圖而操控她,但她所歷經的掙扎,在本質上與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同的。
我們對父母有多少虧欠?尤其當我們長大後變成與他們期待中截然不同的人?故事中,艾薇學會了在愛著父母的同時不放棄自己本來的模樣,我希望讀者也能獲得同樣的啟發。「成長」就是去探索從家庭中獨立出來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去找到自己獨有的聲音,並且勇敢發聲。當然,這並不代表要完全無視父母,或輕忽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父母經常能給予寶貴的建議,多數時候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但我們必須記得,我們傳承自父母,卻是不同於他們的個體。無論如何,唯有忠於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在許多方面都變得更堅強,但是心卻漸漸膽小......」
--艾薇.《少女革命:繼承者的婚約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