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而且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像感冒、發燒、上吐下瀉、胃潰瘍、三高(血壓、血糖、血脂肪)、過敏、氣喘病、痛風等疾病,或是有關藥物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國人仍普遍的欠缺、甚至還存在舊有的錯誤觀念。這是在目前醫學尖端科技層出不窮、專業分工精密的同時,我們必須回頭加以關注的課題。
換言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有若干「基本的醫學知識」和「正確的醫學常識」,再加上一個方便可及、互動良好的家庭醫師,如此當碰到有關身體健康的問題時,自己不但可以先行做適當的處理,即便在找醫師時也容易溝通,對相關的治療亦比較會配合,當然對身體的康復肯定就會有正面的幫助了。
就以生病吃藥這件事來說,大部分的病人都以為看醫生非得拿藥吃才叫「看醫生」,這中間就有許多常識你應該要認識。
行醫40載、最受信賴的家庭醫師廖英藏解答:
Q感冒好不了,吃抗生素是不是比較快?
A其實,抗生素並不是萬靈丹,它是一種殺死或抑制細菌的藥物,所以,對細菌引起的疾病才有療效,例如:細菌性腦膜炎、鼻竇炎、中耳炎、蜂窩性組織炎等,一般感冒或流感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使用抗生素不會有幫助,當然不可能好的比較快,除非某些人因感冒拖久了而併發細菌性肺炎,那才要使用抗生素,目的是在治療肺炎;如果常期隨便、浮濫使用抗生素,會造成「抗藥菌種」的出現,一旦感染,就可能無藥可用了。
Q藥會傷胃,所以最好配胃藥一起吃比較好?
A不對。其實,「胃藥」一般指的就是「制酸劑」,顧名思義它是用來抵制胃酸、中和胃酸的,可見,因胃酸過多而引起的食道、胃、十二指腸的疾病才有使用的需要;民眾普遍存在的「西藥傷胃」的觀念並不正確,因為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即使少部分會,原因也大多與胃酸無關;如果因擔心藥會傷胃而自行併服胃藥,那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可能因此影響了原本用藥的療效。譬如有些抗生素、補血鐵劑等,若合併服用胃藥,可能會引起交互作用而降低藥效,那就反而得不償失了。
Q中、西藥併服,可以互補?
A有醫療效果,用來治病的,稱之「藥」,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如果針對同一種疾病,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的話,那等於是「療效重疊」「劑量加倍」了,而如果同時服用的中藥和西藥並非針對同一種疾病,則要考慮是否有「交互作用」的可能。總之,既然是「藥」,不管是中藥或西藥,應該由專業的醫師或藥師來決定,以保障健康,這也是「藥」和「健康食品」的不同所在。
Q吃藥一定要在飯後嗎?
A不一定。目前大家習慣的「飯前、飯後、睡前」,只是把吃藥時間為了方便而配合日常作息,以免忘記,事實上,正確的「飯前」是指肚子是空的,相當於「空腹服藥」,也就是餐前兩小時,正確的「飯後」是指肚子裡有食物,相當於「隨餐服藥」,也就是用餐開始到一個小時內,而「睡前」則是上床前一個小時內,目的是在考慮:某些藥會受食物的影響、減少某些藥對腸胃的傷害、掌握最佳藥效的表現時間等因素;像暈車、暈船、暈機藥就得在搭車、船、機「前一個小時」吃,止吐藥、胃腸抗痙攣藥最好在「飯前三十分」吃,降膽固醇的藥宜在「晚上」服用,四環黴素不可和胃藥或牛奶併服等等。可見藥的服用法最好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才對。
Q吃藥發生「過敏」怎麼辦?
A由於體質的關係,某些人對某種藥會產生「過敏反應」,就像某些人碰到花就猛打噴嚏、吃到螃蟹就皮膚癢一樣,純粹是個人的特異體質,記得以後避開就沒事了,常見的有:青黴素、四環黴素、磺胺劑、阿斯比林等;所以看病或取藥時一定要先告知醫師或藥師,如果從來沒有過,而吃了藥之後隨即有不良的反應現象,例如:皮膚疹、皮膚癢、眼皮腫、嘴唇腫等,應立即回去找醫師,確定是否過敏?那個藥過敏?並立即處理「過敏反應」,有時候「過敏反應」是相當嚴重的,像盤尼西林針劑、預防疫苗,病人可能當場休克,不可不慎。
Q是不是每種藥都會有「副作用」?
A沒錯,幾乎每種藥多多少少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輕重有別而已,不過通常都是輕微的,而且是已知、可預期的,醫師開處方時、或藥師給藥時,可能會預先告知;像治流鼻水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不少人吃了會昏昏沉沉想睡覺,有攝護腺肥大的人吃了會解尿困難,不少胃藥吃了會便泌,治氣喘的氣管擴張劑某些人會心悸、手抖等等,大概都不致於很嚴重、難過,重點在藥品治病的「正作用」是否顯著、有效發揮,否則應告訴醫師更改他藥,如果無可取代,則可考慮減輕劑量,或選擇在適當時間才服用,這樣,副作用就可降低甚至消失。
Q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的鼻噴劑,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A由於「類固醇鼻噴劑」主要作用在鼻黏膜局部,並透過鼻黏膜直接吸收,所以劑量只要少許,一天使用一~兩次就可發揮治療功能,比起口服類固醇,劑量相差百倍以上;舉例來說,一個三十公斤的學童,若口服類固醇,一天要三十毫克,如果使用類固醇鼻噴劑,那一天五十微克就可以了,其次,新一代的類固醇鼻噴劑,即使在噴了之後部分吞到肚子裡,但它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比率(生理利用率)也不到○‧一~一%,因此,長期使用並不會引起像:鼻黏膜萎縮、嗅覺不正常、免疫功能受損、月亮臉……等長期口服類固醇所帶來的副作用。
Q有了高血壓就要長期吃藥嗎?
A不一定。因為要控制血壓有兩個方法:(1)改變生活型態(2)藥物治療,如果發生高血壓時,嚴重程度屬「前期高血壓」,也就是收縮壓介於一二○~一三九,舒張壓八○~八九,那很有機會只利用改變生活型態就可達到改善目的,而不用吃藥。至於第一期高血壓一四○~一五九/九○~九九和第二期高血壓≧一六○/≧一○○,那依經驗可能就有賴藥物的幫忙了,因為「改變生活型態」的降壓效果有一定的限度。當然,如在服藥治療的同時,仍然繼續進行生活型態的改變,雙管齊下,那也許藥量就可減少一些。總之,吃不吃藥,要吃幾顆藥,要加藥、減藥,或要吃多久的藥,都要以血壓是否能達到並持續維持在理想目標一二○/八○為主要的評估依據。
Q為什麼胃痛不能吃止痛藥?
A所謂「止痛藥」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止痛、鎮痛、緩解疼痛的藥劑,一般常用在治頭痛、牙痛、肌肉痛、關節痛或退燒等,這種藥主要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因為它會抑制體內一種「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發揮退熱、止痛的功能。可是這些「止痛藥」卻不能用來止胃痛,因為它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同時,也使胃黏膜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反而破壞了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服用之後會傷害胃腸道,惡化胃痛,嚴重時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當胃痛時,宜請醫師診治,找出胃痛的原因而對症下藥才對,胃痛的原因包括:胃酸過多、胃炎、胃潰瘍、胃出血、消化不良、脹氣等,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隨便吃「止痛藥」適得其反。
本文出自廖英藏醫師《全家人的健康守護書-資深家醫為300個健康問題解密》
針對300多個病患最常問、最想知道的醫藥問題,提出最完整的解答。
現任:台北市中崙聯合診所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醫學教師
延伸閱讀:什麼?你的病總是看不好?台灣人最愛看醫生,但你知道怎麼跟醫生溝通嗎?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