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一天,你可能也是那個需要協助的人。──《共擔池上》
圓神書活網現正送的「池上冠軍米」是這樣美好的「共擔精神」來的。
(感謝讀者的喜愛,池上冠軍米目前已贈畢。)
《共擔池上》作者 梁正賢:
互相合作的共擔精神,是我們池上整體的特殊氛圍。
那一年,遇上連日豪雨,好友唐金滿的父親唐源風老先生,是從我父親時代就開始往來的長期契作夥伴,他因擔心一期稻作無法收成,「袂食袂睏」,愁眉苦臉,憂心全寫在臉上。
除了農收損失,因稻桿倒伏割稻機無法運作,只能將傾倒的稻穀隨意清掉,這對敬天惜物,不能損五穀的農家人而言,怎麼捨得這麼做?
唯有靠人力方式,將稻桿一一扶正,讓割稻機正常運轉,搶收部分稻作,減少稻穀毀損,別無他法。我一聽到消息,立即致電給各村聯絡人,要求大家隔天早上一起來協助搶收。
我跟大家說:「這不是在幫我,也不是幫唐先生,而是幫你自己,因為有一天,你可能也是那個需要協助的人。」
當天一早,產銷班人員全部都來了,甚至有些人出動全家大小,總共有五十幾個人都來幫忙。男人負責以竹竿挑起倒伏的稻桿,婦人或小孩則幫忙遞茶水,或在泥濘田裡整理稻穗,方便割稻機運行,大家不分彼此同心協力,兩塊田兩甲半的地,不到一天就完成。
我們推動有機種植將近三十年,不用化學合成農藥與肥料,所以田裡的每株稻穀旁很容易長出雜草。為了不讓雜草繼續生長,農友巡田幾乎是跪在田裡前進,用雙手在稻間梳理挲草,一株株連根拔起後集成整束,然後用力踩入稻田之中,使雜草回歸大地,重新成為土地的養分。
有機種植教會我們「尊重大地」。
願人人都能安居池上,讓共擔精神延續美好,這是我對未來的想望,也是持續走下去的目標。
──節錄自《共擔池上》
秋收稻穗藝術節搭設舞台前,大夥齊心齊力下田割稻,「共擔」是農家人的基因。
民國一一一年十月六日,池上米在全國稻米達人競賽中再度拿到冠軍,我們連續五年稱霸冠軍,這是池上的必然,理當如此。
從小就在穀倉裡打滾,記憶中有甘有苦。與兄弟、家人、師父們一起工作,時時刻刻汗流浹背,那是生活的苦。但在忙碌工作結束後,能與大夥一起用餐、談天說地,那又是回味無窮的美好回憶。
早年稻穀價格低,繳公糧給糧食局後,剩餘稻穀才當作自營糧,農民想要種田養家活口,讓小孩讀書升學,都是生活中很大的壓力。那時候心裡老想著,農家人為何總要背負苦情?難道沒有一種讓大家脫困的解方?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回池上接班後隔兩年,稻穀價格崩跌至每包六六○元,回想起那段日子,真叫人捏把冷汗,也為農民感到心酸。血汗辛苦耕作半年的稻作,卻換來低價收入,甚至可能還要負債度日,這究竟要怎麼過生活?
池上學生參與稻作實務課程,透過食農教育讓米的文化深耕池上。
蔣勳推薦《共擔池上》:傳統農村走向現代世界的最佳典範。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有機會接觸MOA有機自然農法,從頭開始學起,花了十年時間終於轉虧為盈。如今池上有機稻穀的契作價格已提升到每包二四○○元,農友只要專心務農,符合品質規範,在插秧之前就已簽訂契約定好價格,絕不會之後變卦。對我們糧商而言,這是改變的起點,不需擔心穀賤傷農;對池上的農友來說,不必等割稻以後才知道價錢。當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第一張「池上米®」產地證明標章核發,由我們池上多力米(股)公司領得第一張標章後,池上農友只要參加集團契作,一定都有保障價格。
猶記得領到標章那一刻,心底的深深悸動無法言喻,當初想要改變的那一點起心動念、促使農友來積極上課、填寫栽培紀錄、記錄品質計價、檢驗農藥殘留、妥善制定規範、傾全力參加全國比賽……每個努力執行的環節都是為了「改變」。五年磨一劍,十年跨一大步,我們踏踏實實走到現在,才逐漸成為如今的池上。
夜深人靜時,我心裡時常想到池上的這群農友,感謝他們不離不棄,一路扶持,情義相挺,讓正賢遇到再大困難也不曾退卻。如果有人問我池上未來的路要如何走下去?我會說,將來訂定的任何政策不會因誰擔任鄉長、鄉民代表或總幹事而有變化,過去至今的政策依然會持續執行,讓福利米鄉、藝文米鄉的池上永流傳。